点滴经验 受益一生 新疆和田支教老师成长全纪录

04.06.2015  11:13

一群大三的学生同时也是孩子们的支教老师

    天山网讯(通讯员王言明摄影报道)“四个月的支教生活不仅让我学会了如何生火做饭、如何与人相处。更让我明白自己的潜能究竟有多大。我衷心的感谢我支教生活里出现的每一个人,谢谢你们给予我各种各样的经历,谢谢你们教会我成长。”新疆师范大学第17批赴和田策勒县博斯坦乡中心小学支教的历史学院大三学生杨舒涵如是说。

    2015年3月5日,新疆师范大学组织11个学院的881名实习支教学生和15名指导教师组建第17批支教队伍分赴和田县、策勒县、沙雅县、库车县、和静县、吐鲁番市、和丰县、乌苏市、昌吉市和乌鲁木齐工读学校近200所中小学校进行一个学期的实习支教工作, 为响应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号召,2006年针对疆内范围新疆师范大学率先试点开展实习支教工作,初次选派289名实习支教学生赴阿勒泰地区进行实习支教工作,截止目前已连续10年,共选派17批11137名实习支教学生和183名实习支教指导教师先后赴阿勒泰、阿克苏、和田、喀什、吐鲁番、巴州、昌吉、塔城、克州、乌鲁木齐等地开展实习支教工作。

    和田策勒县博斯坦乡是一个昆仑山脚下的小乡镇,新疆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的九名大三学生被分配到乡小学进行对口支教,笔者对其进行了长时间的跟踪采访,时至六月,四个月的支教生活马上就要结束。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很快适应由学生到教师身份的角色转换,部分学生到达学校的第二天就进入课堂进行听课,甚至站上讲台讲课。每当有新的一批学生走进基层,开展实习支教。他们都会认真对待支教工作,秉承“博学笃行,为人师表”的师大校训,将师范精神与服务精神充分结合,在实践中认识社会、历练成长、丰富自己,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为人师表”的诺言。通过对部分支教学生的座谈了解,四个月让他们学会了自主学习,懂得面对挑战,更让他们增添了一份自信。

    博斯坦乡地处偏远,距策勒县城130余公里,长期面临缺水的困境。5月份,因地处高海拔,气温较低,导致靠雪山融水提供水源的博斯坦乡经历了长达一个月的断水期。在这一个月,正常的饮用水都无法保障,面对这个困境,一帮从城里来的支教生并没有被困境打败。他们自创奇招,每个人背一个装满空矿泉水瓶的背包,到几公里外的水源地取水。他们总是很乐观地说,当积满一百个装满水的瓶子,他们会许一个愿望,要让他们的学生每人都可以得一百分。

    “短短四个月实习期马上就要结束,看起来时间不多,可是我得到的经验真的是用一句两句说不出来的。我意识到了当一名老师其实很不容易,除了需要丰富的知识以外,还需要你的工作经验和实践管理,组织能力。我基本上掌握了这些,非常感谢学校给我们培养自己的一个好机会。体会到人民教师的一个职业是多么神圣,体会到自己的不足和差距。这次的实践活动已经圆满结束,之前付出的努力在脑海里依然清晰,依然能让我想起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幸福的时刻!”杨舒涵对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