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实体书店的“数字化”突围
7月25日,乌鲁木齐市民在网上购买图书。韩亮摄
7月25日,市民在乌鲁木齐市良人书吧看书。
7月25日,市民在乌鲁木齐市阳光书城选购图书。
7月25日,市民在乌鲁木齐市新华书店选购图书。
7月25日,市民在乌鲁木齐市新华书店选购图书。
7月26日,李志民位于乌鲁木齐西大桥旁时代广场的新办公室刚刚装修完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数字化的客户阅读体验区。
几年前,李志民经营着一家实体书店,如今,书店升级为文化科技公司;几年前,书店在生死线上苦苦挣扎;现在,文化公司却是枊暗花明。
这家实体书店成功的“数字化”突围或许可以给人们带来一些启示。
上世纪90年代末期实体书店的“黄金时代”
上学时,李志民从未想过自己将来会跟书店有不解之缘。他中专读的专业是“分析化学”,毕业后分配到家乡伊犁一家造纸厂。1992年,厂子倒闭。他到深圳、珠海转了一圈,看到那里的大商场都有书店,且生意兴隆。回来便和朋友在当时伊宁市最大的商场——红旗商场租了三节柜台,开了家十几平方米的微型书店。“那时候整个社会的读书氛围特别浓,只要进了新书,很快便抢购一空。星期天一天的销售额可以达到七八千元。”李志民微笑着忆起过去的“好时光”。
人多的地方,书店生意应该更好。1997年,他和两个朋友决定把书店“搬”到乌鲁木齐。那个年代,学术书店是一种时尚。李志民专门去北京考察了“风入松”、“万圣”两家名噪全国的民营书店,回来后,在新疆医科大学围墙外开了“一心书店”。店名取“一心只读圣贤书”之意。“一心”当时就按“风入松”的标准进书,以三联书店、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优秀文史哲书籍为主。尽管店内只有200平方米,还是设置了一个小小的读书区,有沙发,读者可以坐下来慢慢选书。新颖的布局和浓浓的人文气息让爱书的读者们奔走相告。开业后,书店又先后请来了周涛、毕淑敏、马丽华等疆内外知名作家和读者见面,设在地下室的“一心书店”很快就成为乌鲁木齐最著名的书店之一。一些来自地州的读者甚至以到“一心”买本书为荣。那时,“一心”的日销售额都在1万元以上。
在中国社科院新疆分院研究钱币史的魏亚春当时正在新疆大学读书,准备考研,为了读到更多专业相关的书籍,他课余专门在“一心”打工,后来如愿读研,又考上博士。
2000年,“一心”搬到了更接近市中心的西北路,营业面积扩大到500平方米。每周请一位优秀作家举办讲座。吸引了更多读者,书店一天的销售额猛增到二三万元。
“一心书店”的成功,让乌鲁木齐的民营书店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上世纪90年代末期到本世纪初,乌鲁木齐大大小小的书店有上千家。小小的塞外边城洋溢着浓浓的书香。“那真是书店的‘黄金时代’!”李志民由衷地感叹。
网络时代来临实体书店遭遇寒冬
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数字化时代轰然而至。网上书店一问世就以其价格优势让实体书店“望而生畏”。面对互联网上活色生香的海量内容,许多人抛弃纸质读物,迷上了“网上冲浪”。在大大小小的游戏厅,许许多多稚气的面孔沉醉在梦幻般神奇的网游世界,书本早被扔在一边了。
2003年,“一心书店”明显感到了互联网时代带来的阵阵寒意。往日客流不息的书店变得日渐冷清,那一年的销售额比往年骤减一半。因为看不到实体书店的前途,几个合伙人决定撤资。2004年初,“一心书店”西北路店宣布停业。
“我一直有个情结,要让‘一心’开下去。”李志民独自接手了只剩下空名的“一心书店”西北路店。他很清楚:当时的房租、再加上进书款和人员工资,就是勉强维持,一年也要100多万元。但他决定“赌一把”。
2004年7月,“一心书店”西北路店再度开业。情况比想像得要好些,但也仅仅是维持。互联网飓风来势汹汹,网上书店势不可挡,全国掀起了书店关门潮。原本设在西北路地下通道的3家生意兴隆的小书店悄然关门,游戏厅一夜间又冒出了几家。
2009年,房东突然把20万元的房租提高到60万元,且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原来对方已决定把这里租给一家游戏厅。
走投无路时,自治区图书馆向李志民伸出了橄榄枝。还是500平方米的场地,只是要作为图书馆的延伸服务区,对图书馆的会员读者打8折。2009年8月,“一心悦读”在北京路上的图书馆门前落户了。
2013年自治区图书馆扩建,在公交车上都可以看到的“一心悦读”4个字消失了。2014年初,“一心悦读”悄然出现在新开张的美居物流园图书批发市场。7月15日中午12点多,记者来到这里,60平方米的书店内,摆满了文史哲经典和畅销书,可除了坐在门口桌前的营业员,店里尚无顾客。这个批发市场的大多数书店,也是同样的境况。
“数字化”突围枊暗花明
实体书店的萧条已不再让李志民惶恐。他告诉记者:“现在,书店的收入只占年销售额的10%。其余都来自数字化服务和产品。”
突围是从2005年开始的。当实体书店每况愈下,李志民清醒地意识到:数字化时代的来临已是大势所趋。无法逃避,只有面对。他主动跑到北京的中国数字图书馆了解行情,惊奇地发现:10万册电子书只是一个烟盒大小的移动硬盘,物流成本几乎为零。而10万册纸质书,要几辆大卡车才装得下,物流成本就很惊人。比起纸质书,电子书的存储和检索都更方便。他抱着投石问路的心理,试着代理了中国数字图书馆部分产品在新疆的销售和售后服务。2005年,虽然这项业务只带来了四五十万元的销售额,但是他看到了巨大的潜在市场。至今,“一心”代理的电子期刊和数据库已有十几家。
2006年,原来的“一心书店”西北路店改名为“一心悦读文化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一心公司’),加速数字化转型。一些客户提出:能否做一些以新疆的文化和历史为内容的数据库。李志民决定开发原创数据库。“仅仅卖别人的产品,利润微薄。开发自己的原创产品,才能掌握主动权。”近两年来,这家公司开发了多语种的“新疆经典人文特色数据库”和“新疆人文数字图书馆”,从经销商升级为内容生产商。现在,全疆多个地州和多所大中专院校都成了“一心公司”多媒体数据库的客户。
李志民坦言:制作数字化的图书和视频有很高的技术门槛,公司曾经以高薪请来国内最优秀的专家。其间,屡败屡战,终于在艰难的突围中杀出一条生路。2009年,公司的数字化服务加工、平台开发业务量猛增。
近两年,国家和自治区对文化产业的扶持政策也让这家民营文化公司搭上了“顺风车”。2013年,“一心公司”成为“自治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14年6月,公司中标国家发改委的一个数字文化项目:维吾尔、哈萨克语言文字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工程。将以数据库的形式,把优秀的文化产品“送”到全疆的4000多个偏僻乡村。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同样被“一心公司”视为机遇。目前,这家公司已投资开始制作“丝绸之路数字图书馆”。李志民相信这个大型数据库可以卖到中亚。
6月25日,15集电视纪录片《新疆味道》正式开机。“一心公司”首次以投资方和出品方的身份与新疆电视台合作。“好的内容,市场很大。”虽然首度跨界拍纪录片,李志民很自信。
当下,这家公司又瞄准了手机移动互联网平台和电子游戏。李志民拿着一个ipad,比划着说:“我们打算对新疆的历史文化进行游戏化的设计,寓教于乐,一定会受到欢迎。”
“转做数字化产品,公司才真正开始发展了。”风雨之后,李志民有“因祸得福”的感慨。数字化时代的来临,曾让“一心”险遭灭顶之灾,最终却成了它再度出发、发展壮大的新机遇。
20年前,创办书店时,李志民的梦想是做新疆最好的书店;现在,他想做新疆最好的多元化文化科技公司。(张海峰)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