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儿子入学“无门” 家长心里冒火

03.07.2015  13:50

杨先生与儿子在校门外向学校内张望。

    新疆都市报讯(记者赵肖艳 秦鹏摄影报道)近两天,乌鲁木齐市中小学校都已进入放假阶段,不少家长忙着安排孩子的假期之旅或者假期活动,来丰富孩子的暑期生活。但家住沙依巴克区南昌路的杨宜新一家却开心不起来,因为6岁儿子的入学问题打破了一家人整个假期的安排。

     家长

    孩子入学“卡壳”让人心焦

    7月1日上午,骄阳灼灼,站在院子里的杨宜新心里却比这天气更焦躁。让杨宜新想不明白的是,自己家明明就属于乌鲁木齐市第五十五小学的学区内,满心以为自己孩子可以顺利进入该校上学,但学校教务处的一句“不收”却给了他一个“透心凉”。

    杨宜新今年41岁,是一名6岁孩子的家长,就职于新疆地矿局第一水文工程地质大队,最近一段时间,杨宜新所有的生活重心都在孩子的上学问题上。

    “我的儿子今年就要上小学了,按照往年的学区划分,应该进入第五十五小学上学,可现如今孩子却没有地方可去上学。如果选择其他的学校,就要交跨区费,我和妻子都是工薪阶层,且不说这个额外的费用让人发愁,就算是孩子找到了其他学校,接送孩子上下学也是一件麻烦事。”杨宜新说。

    与杨宜新有类似遭遇的还有他所住小区里的其他几户人家。

    为了落实孩子的上学问题,上周末,杨宜新打通了第五十五小学教务处的电话。杨宜新首先将自家的住址和户口报给了对方,对方表示按照以往的安排应该是在他们学校上学。但当杨宜新将自己所在单位报给对方时,对方直接以一句“不收”就挂断了电话。

    孩子马上就要上学了,划分的学区内学校却拒收,这让杨宜新和一众家长慌了神。

    这该怎么办?学校凭什么拒收正处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孩子们要去哪里上学?……众多问题接踵而至。

      单位

    多次与学校协调无结果

    杨宜新向单位其他同事打听得知,该校拒收自己单位的子女并非今年才开始,早在两年前所属单位的子校关停后,单位职工子女上学问题就成为了很多家长的“心病”。

    放着近在眼前,只需走路5分钟的学校上不了,杨宜新单位的同事无奈下只能帮孩子选择另外的学校入学,尽管这么做费时费力也费钱,但家长们却没有别的选择。

    学校拒收,杨宜新没有办法,只好请自己所在的单位出面协调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单位也一直在和对方协调,也想让孩子们能就近入学。”面对杨宜新的困扰,负责与学校对接的单位团委工作人员只能给出这样的答复。

    “听说两年前就有这样问题了,协调了这么久还没有结果吗?

    “我们也在努力,但是学校坚持不收的话,你们就要另作打算了。”这名工作人员表示。

    该工作人员告诉杨宜新,该学校之所以拒收他们单位的子女,是因为单位之间的问题,问题不便对外明说。

    杨宜新想不通,不管单位之间有什么矛盾,也不该拿孩子的上学问题来羁绊家长。

     学校

    这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

    在杨宜新家里,记者看到桌子上摆满了关于学区划分的报纸和相关资料。“你看,去年还有前年的报纸上,都明确地写着南昌路以北属于这所学校范围。

    记者在去年公布的沙依巴克区驻区小学小区划定上看到,2014年第五十五小学的学区划定为南昌路以北,克拉玛依西路以南,西北路以西,南昌北路(包含南昌北路)以东。

    “各校在招生时,必须保证学区内常住儿童的入学,不得以任何理由将学区内儿童拒之校门外;要妥善解决辖区内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确保这些适龄儿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各学校接收的沙区范围内的农民工子女,证件齐全一律按照学区内学生对待。同时,各校招生时不得以任何方式进行学前测试和智商测试,不得拒绝有残疾的儿童入学,认真解决困难家庭子女的入学问题,不能让一名学龄儿童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对不属于本校报名范围的,学校要明确告知家长正确的去处。”记者在去年沙依巴克区教育局发的一份文件看到这样的规定。

    和单位商量无果后,7月1日,杨宜新再次拨通了第五十五小学的电话,值班老师表示,负责招生的老师今天休息,她无法解答新生招生的问题。

    当杨宜新表明自己的身份后,这名老师说,“你家孩子的这个问题(被拒收)不是第一个了,这是一个历史遗留的问题。

    “究竟是什么历史遗留问题让学校拒绝小孩入学呢?”虽然无奈,杨宜新还是想搞清楚为什么。

    “你们单位原来有自己的子校,单位职工子女也都在该校入学,两年前你们单位的子校关停,但却没有经过报备、审批等程序,属于私自关停,因此学生的去留问题也随之出现。”这名老师告诉杨宜新,像他反映的招生问题,现在还不能给出明确答复,学校要等到8月份开始,由家长将学生信息登记注册,然后再安排孩子去哪所学校上学。对于没有进入第五十五小学的学生,则由教育局分流到其他学校,以保障孩子的顺利入学。

    目前,杨宜新一家除了等待,似乎已经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