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派滇式风筝”非遗传承人朱家祥:我的风筝不怕刮大风”

01.03.2016  18:31


滇式风筝传承人朱家祥。 记者杨艳辉摄

昆明日报 (记者李思凡报道)在“圆通樱潮”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上,“南派滇式风筝”非遗传承人朱家祥带来了自己制作的大大小小、样式各异的滇式风筝:相比常见的潍坊风筝,滇式风筝有一副三角形的身段,最特别的是多了一对“元宝型”翅翼。

这些外形特别的滇式风筝也引来不少市民、游客,他们问的最多的问题是:“这个风筝能不能飞呀?”朱家祥总是不厌其烦地回答:“不能飞,怎么能叫风筝呢?这个风筝不仅能飞,而且飞得特别稳。

带着自己制作的“南派滇式风筝”参加各类风筝比赛,朱家祥从来没让冠军旁落过。

特别稳”的原因,正是因为滇式风筝特别的外形。

昆明地处高原,风大,那些适宜在风和日丽的气候条件下放的风筝,遇到昆明的强风或是无法留空,或是飞不起来。于是,昆明人对北方风筝进行改良,巧妙地运用高原气候特点,根据受风、御风的空气动力学原理,发明出‘元宝型’翅翼与三角形身段结合的‘南派滇式风筝’,不仅能抵御强风,乱风时也能稳定飞行。”朱家祥说。

朱家祥从小就跟着制作滇式风筝的父亲,在圆通山古城墙上放风筝。“当时,这里风向好,是吹向一窝羊的西南风,加上视野宽阔,没有比圆通山古城墙更适合放风筝的地方了。”就这样,朱家祥开始自己制作,与滇式风筝结缘了一辈子。

深知“非遗”最怕难传承的朱家祥,为让“滇式风筝”制作技艺传承下去,在确保滇式风筝结构不变的基础上,也在不断对滇式风筝的制作进行改良。

做风筝难,难在削篾。”朱家祥说,因为竹篾的粗细,直接关系到风筝的性能和高度:竹篾太粗,会影响风筝的飞行高度;竹篾太细,则容易让风筝折翼坠落。

使用碳素材料做骨架的风筝,相比传统用竹篾制作的风筝,重量更轻、也更均匀,更能稳定的飞行。更重要的是,由于减少了削篾的环节,也使得滇式风筝的制作更加容易,制作时间大大缩短。”他说。

尽管滇式风筝的制作效率大大提高,却仍远远满足不了市场上对滇式风筝每年20万只的需求量。

现在昆明会制作滇式风筝的风筝爱好者大概有四五十人,他们大多是自娱自乐。真正专业从事滇式风筝制作的人大概有十多个人。”朱家祥说,作为“南派滇式风筝”非遗传承人的他自己有三个定向传承人。

朱家祥希望实现滇式风筝的规模化、产业化生产,让滇式风筝不再一“”难求,却苦于没有资金。不过,朱家祥筝通过多种方式探索滇式风筝的产业化生产,“3月底开园的昆明盘龙民间文化传习园中,有一个风筝文化村。预计文化村年均培训1500人次,制作滇式风筝25000个。

在改良制作材料的同时,朱家祥还不断丰富滇式风筝的品种。在蜜蜂、寿桃、弥勒、板瓦、八卦和灯笼等6个滇式风筝传统品种基础上,他已发展出少数民族人物、图腾等围绕云南26个民族风土人文、融入地道云南文化、“云南味儿”浓浓的新滇式风筝。

朱家祥希望,这些新滇式风筝,能让老昆明人欣慰,也能让年轻的昆明人也喜欢。

[责任编辑: 韩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