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掉面纱,我感觉生活充满希望和阳光” —乌鲁木齐市“去极端化”工作二三事

26.01.2015  17:15

  乌黑的头发,浓浓的眉毛,又黑又亮的大眼睛闪烁着智慧的光芒,22岁的古丽·亚库虽然年龄不大,但是在团结路片区非常出名。

          “她很有主见,不但自己摘掉了面纱,还说服家人也摘掉面纱,露出漂亮的容貌。她还在社区的帮助下,学会了刺绣,如今每个月收入上千元,和丈夫两人支撑起了一个幸福温馨的小家庭。”团结路片区大湾北社区书记关晓伟说。

          1月19日,记者随乌鲁木齐市委政法委工作人员一起,对首府部分管委会、社区开展的“去极端化”工作进行走访。

          我要给自己做件漂亮的衣服

          1月19日,记者来到古丽·亚库家中,房屋不大,干净、温馨。

          “以前老人们讲,女人结了婚,都要用面纱把脸蒙上,我感觉很压抑,所以也很少出门,家里的经济收入都靠老公一个人,我很心疼他,想出去打工,帮他分担一些压力,但是蒙着面纱很不方便。”古丽·亚库说。

          去年,社区工作人员走进古丽·亚库的家中后,她才知道,穿长袍、蒙面纱不是维吾尔族女性的传统服饰,它起源于古代阿拉伯,是阿拉伯人生活方式的一种表现。

          但是,即使在阿拉伯传统服饰中,也没有全部遮掩面部的服饰。

          结婚前,心灵手巧的古丽·亚库就喜欢做衣服,一家老小的衣服几乎都出自她的手,但是因为要戴面纱,她没有给自己做过一件漂亮的衣服。

          在谈到民族服饰时,性格率直的古丽·亚库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我小时候看见别人穿着用艾德莱斯绸、金丝绒衣料做的衣服,觉得好漂亮,尤其是,有的人还在领口、胸前、袖口、肩部位,用金、银线和彩线绣成各种图形,那种美让人眼热。

          当时,古丽·亚库的家境不是很好,父母的收入仅能解决一家人的温饱,衣服也是大的穿小了,小的接着穿。能穿上用艾德莱斯绸、金丝绒衣料做的衣服成了古丽·亚库的一个梦想。

          “结婚后,按照老人说的风俗,我不得不戴上了面纱,但是太不方便了。现在好了,我可以摘掉面纱,和别人一样,穿上漂亮衣服,露出容颜,也可以像男人一样出去工作,我感觉生活充满了希望和阳光。”古丽·亚库说,“我要向亲戚朋友、邻居好好宣传维吾尔族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让她们也摘掉面纱,做一个快乐的人。

          记者离开时,古丽·亚库悄悄地告诉记者,等不忙了,她要动手给自己做件漂亮的衣服,实现儿时的梦想,成一名时髦的“辣妈”。

          据了解,去年9月15日,乌鲁木齐市天山区195个社区启动“去极端化”工作。在“去极端化”工作中,天山区各社区利用包户干部入户、社区微信平台、社区图书室、社区刺绣工作室等资源,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活动,让更多居民加入到“去极端化”工作中。

          妻子穿得漂亮我也有面子

          40岁的卡德尔·木沙是苇湖梁片区立井北社区的一名居民,20多年前带着妻子从南疆来到乌鲁木齐打工,因为能吃苦,有经营头脑,他从一名打零工者,成为一名小老板,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1月19日上午,记者在立井北社区居委会,遇到了前来办事的卡德尔·木沙。

          听说记者要采访他剃胡子的事,卡德尔·木沙憨厚地笑着说:“以前在老家时,留了大胡子,生活中非常不方便,显老不说,吃饭时,经常会把胡子吃到嘴里,很不卫生。

          据卡德尔·木沙说,大胡子剃掉后,朋友们都说他年轻多了,像个30岁出头的小伙子,经营的生意也红火了起来。

          卡德尔·木沙也让妻子古丽·努尔把头纱摘去,露出了容颜。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我们也要赶赶时髦,不然孩子会说我们落伍了,不愿和我们交流。”卡德尔·木沙说到做到,他带妻子去了商场,买了好几套时髦的衣服,走在路上,常常“收获”路人投来的羡慕目光。

          “老婆穿得漂亮,我也有面子。”卡德尔·木沙说,吉里巴甫服不是我们维吾尔族的服装,是愚昧服、恐怖服,蒙面纱、穿吉里巴甫服不仅难看,还会给生活带来种种不便,妇女就应该穿漂亮的、合身的衣服,过文明生活。

          四个月帮助105人回归正常生活

          为了帮助被极端化思想蒙蔽的群众早日回归正常生活,管委会工作人员可谓想尽办法。这不,苇湖梁片区就自创了“五访”工作法,不但帮助被蒙蔽的群众回归正常生活,相互还成了朋友、“亲戚”。

          苇湖梁片区管委会统战民宗事务中心负责人阿迪力·雅生告诉记者,在“去极端化”工作中,管委会自创了“五访”工作法,以友情式感化、亲情式关怀、朋友式教育,实现转化。

          首先,社区工作人员第一次入户时,不是以社区工作人员身份,而是以朋友身份,和他们聊家常,询问他们生活中有什么困难。

          第二次入户给他们介绍社区推出的好措施,如提供免费的技能培训,孩子可以免费入托等等。

          第三次攀谈大家熟知的话题:如古兰经中对风俗习惯的正确解释。

          第四次上门开展慰问帮扶。

          第五次入户,进行心灵沟通,给他们讲道理、讲政策、讲法律,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从内心深处愿意配合社区工作。

          “通过‘五访’,四个月时间,我们共帮助105人回归正常生活,其中27名群众主动剃去大胡子,78名妇女摘掉了面纱。”阿迪力·雅生说。

          人人争当“去极端化”的践行者

          “去极端化”就是用社会的正能量祛除极端化思想,让人们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营造和谐、包容的社会氛围。

          乌鲁木齐市委政法委副书记、综治办主任孙志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在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经济不断发展、文化不断进步、观念不断更新的今天,在首府乃至新疆一些地方却出现了一些令人费解的怪现象。

          有的人抛弃了艳丽的艾德莱斯绸,放弃了漂亮的花裙,穿上从头到脚都蒙得严严实实的吉里巴甫服;

          有的人年纪轻轻,却留起了与年龄、身份、气质都极不协调的大胡须;

          还有的人不让未成年子女接受现代文化教育,却热衷于送去学习经文;

          有的人不准群众在婚礼喜宴时唱歌跳舞,不准给去世的人过乃孜尔等等。

          这些行为既不是传统的风俗习惯,也不是正常的宗教信仰需求。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而这些行为违反国家的婚姻家庭制度、教育制度、宗教管理制度,扰乱社会秩序,侵犯他人人身权利,公然挑战法律的权威。

          法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任何民族都必须遵纪守法、依法办事,不能以任何借口行使超越法律的特权,一旦违反了法律,都必须依法处理、坚决惩处、决不手软。

          “去年,自治区及乌鲁木齐市两级党委、政府相继出台了进一步依法治理非法宗教活动、遏制宗教极端思想渗透的实施意见。对我们做好新形势下的宗教工作和开展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指明了方向。只要我们人人争当践行先进文化的模范,争当文明的传播者,争当‘去极端化’的践行者,那么,‘豌豆跳得再高,也砸不透铁锅’,深入推进‘去极端化’,就能以摧枯拉朽之势,将宗教极端思想扫入历史的垃圾堆。”孙志义说。

乌鲁木齐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成果公示
乌鲁木齐市现有各类自然保护地8个,批复总面积127992.市政府
【今日时评】促进文旅消费 强化牵引带动
3月21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节气。市政府
新疆出台《自治区“十四五”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规划》
天山网-新疆日报讯(记者米日古力·吾 通讯员李丰俊市政府
乌鲁木齐市委常委班子召开2022年度民主生活会
乌鲁木齐市委常委班子召开2022年度民主生活会 市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