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技艺传承人:匠心尽在一药

10.02.2017  21:35

62岁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柳惠武堪称“身怀绝技”,掌握国家保密配方中药“龟龄集”的传统制作技艺。非遗展演时,他会向外界展露技艺的“冰山一角”。看到药泥经他手飞速变为颗粒均匀的小药丸,在场众人总是赞叹不已。

药丸直径仅3毫米,熟练制作却需3年。”柳惠武说,这还只是基本功之一。

需花费长久时间和心力的,是药品的配伍与炮制。

龟龄集有28味药,分别取材于植物、动物和矿物。五种颜色、五种味道,分别对应中医五行理论。其中包括红色枸杞子、黑色熟地黄、青色淫羊藿叶等,对采摘时节、生长地点等都有严格要求。”柳惠武说。

按照传统,柳惠武配药都在子时,因夜深人静更加专注。

配伍完成,炮制则成为决定药效的关键。

据介绍,“龟龄集”传统制作工序有大小400多道,要经过烧炭法、火燔法、土埋法、银锅升炼以及水浴法等。炮制细节须经口传心授、长期摸索,才能达到精准炮制的要求。

龟龄集制作要用到地黄,地黄的炮制要过“二九一十八道关”,辅料醋膏也要经3年的“冰捞日晒”。小到姜炭炮制,都容不得一丝疏忽。

干姜放进特制砂锅,密闭。锅外均匀涂抹泥巴,放置火炉上烤制24小时。锅上泥巴是用常年见不到阳光的深层土加草和成。火候把握至关重要,太过则炭化,失去药用价值;不及则不能成炭,止血功效不佳。烤制中需要来回翻砂锅。

柳惠武说,传统炮制工艺要严格遵循,“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性味反失”“炮制虽繁必不敢减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省物力”,唯有如此,才能保证药效如初。

好药伴随时间推移而生,也练就了一代代本领过硬的老药工。柳惠武说,“过去没有温度计,老一辈凭借眼看、手摸,对升炼温度的判断正负不差一度。

他也希望,在自己这一代,古老中医药炮制技艺的传承能更加系统。

从14岁进入药厂做临时工、学认中药材起步,到自学药书倒背如流,再到后来从众多药工中脱颖而出,柳惠武没有停止对中药炮制的思考和研究。他习惯于边实践边学习边记笔记,几十年来,家里、办公室的笔记本已有上百本。笔迹清晰、字体端正,一笔一画都记录着这位非遗传承人对中医药的专注和热爱。

几十年间重复做同一件事,有人会觉简单而枯燥,柳惠武却不感厌倦。在他看来,“认真做好一件事,一辈子都不够用,这也是中国非遗传承人所共有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