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基于原味求发展

09.09.2016  22:10

对民族传统特色和时尚元素进行组合,让作品既不失民族特色又有现代感,因而容易获得当下社会消费者的青睐,这才是对民族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的最佳效果。

玛纳斯》是新疆柯尔克孜族人的英雄史诗,2006年被列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部伟大的史诗卷帙浩繁,全部内容分为8部,共有20余万诗行。长期以来,《玛纳斯》主要靠一些民间歌手的颂唱而代代相传。2014年,我国唯一能够将《玛纳斯》全部唱下来的大师朱素甫·玛玛依去世。现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人能够完整地颂唱这部史诗。

庆幸的是,在朱素甫·玛玛依在世的时候,新疆曾组织很强的力量,费时多年,对朱素甫·玛玛依的唱颂进行记录和整理,将这一宝贵的遗产继承下来,并在他晚年身体状况很不好的时候,记录了一些他个人的影像资料。

2016年6月,在乌鲁木齐举行的“佳能影像发现丝路之美新疆站启动仪式”上,新疆文联名誉主席刘宾说,传承人一离世传承就断代的情况,在新疆几乎每天都在发生。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主要的传承人,或者是国家级、自治区级的传承人,年龄都非常大,健康状况也不是很好,说病就病,说走就走,他们一走传承就没有了。

原汁原味的传承

新疆独特的东西不少,比如桑皮纸,这是民间的一种造纸方法,桑皮纸比宣纸粗糙但是很有特色,现在新疆方面正在推广桑皮纸的应用,让国画家书法家们像使用宣纸一样使用桑皮纸,国画界书画界对桑皮纸也很有兴趣,并做了很多试验。桑皮纸的制作工艺非常古老,全是手工操作,能够全面掌握这套复杂工艺的人,都是些白胡子老者,随时都有失传的风险。“所以,借助技术,用影像来记录这样一个复杂工艺的全过程,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刘宾说。

在佳能(中国)企业品牌沟通部总经理鲁杰看来,对非遗要进行活态传承,人在技艺就在,人不在技艺就没了。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佳能中国意识到一些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传承的困难,于是从2009年开始以影像的方式来参与非遗的保护。从一开始,佳能就注重完全原始的记录,日常生活是什么样就记录成什么样。

比如汶川羌族的羊皮鼓舞,当地人只有在祭祀、婚丧嫁娶等大型仪式时才会跳。要想拍羊皮鼓舞,就需要等到类似这样的时机。汶川地震之后,当地一个羌族村里的碉楼重建好了,村民们在庆祝时跳起了羊皮鼓舞,佳能就趁这个机会去拍摄,因为这时候表现出来的才是文化本身的状态。

近几年参与非遗的传承工作,让鲁杰体会到,很多文化有地域性。同一种舞蹈形式,在其他地方的舞台上表演和其在原生状态下表演完全不一样,只有在原生的状态下,人们才更能领略到这种艺术的独特魅力,这种文化绝对不是为了在舞台上表演取悦别人才诞生的。鲁杰说:“我们认为这种原生态才是文化的精髓,也只有将这种原生态的文化记录下来才是对文化的尊重。

要想记录好这些文化形式,首先要对文化本身和当地地域有所了解,佳能不希望采取那种猎奇的方式——短时间内拍几个片子就走。针对每一个文化遗产项目,佳能差不多都会做三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在这期间整个团队一直在当地进行拍摄和记录。

既要传承,更要发展

在先后走过河南、陕西和甘肃,一路重温古丝路的文化遗响之后,佳能公司的文化公益活动“影像发现丝路之美”今年来到了新疆。新疆是丝绸之路的重地,与之相关的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如何传承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在现代社会焕发生机,这的确是十分紧要的问题。

对于刘宾所说的“传承人年纪大、一离世传承就断代”的风险,新疆采取的对策是做培训——趁着传承人还在世,集中办班培训。像蒙古史诗《江格尔》的传承就采取这个办法。在培训学校就读的孩子,主要任务就是在学好文化课的同时学唱江格尔。在校期间孩子们至少可以学6年江格尔,理想的情况下学生可以学到很多。

新疆还办了一些民间首饰的培训班,比如地毯、打毡子等。在喀什的大街小巷,首饰匠很多。他们都是祖传多少辈的手艺人,一个小罐在火上烤,随时熔炼随时浇铸然后再打制。维吾尔族妇女的首饰十分讲究,做得非常精美。但现在这些技艺也慢慢在失传,它们受到严重的外来冲击。一些欧洲风格的首饰,还有沙特、阿联酋等中东地区的首饰,对新疆的民族手工艺品冲击很大,因为这些地方的首饰设计得更加大胆、独特、新颖。

新疆的这些民族手工艺品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设计和审美没有突破,没有突破就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同样都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地方,但从沙特、阿联酋带回来的那些手工艺品充满了想象和设计元素,很受年轻人的喜爱,相比之下我们自己的产品就有明显的差距。虽然我们的产品做得也非常精巧,但总是那几个老款式,缺少创新。“所以,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要保护它,另一方面还要鼓励它发展,不能保护到博物馆的橱窗里去。最好是活态保护,给你提供保护的环境让你传承发展下去。如果只是保护到博物馆的橱窗里,虽然那也是一种保护,但是传承中断了,技艺思想没有了。”刘宾说。

现在新疆各地都在打非遗这张牌,希望以此来吸引投资或者是促进当地的旅游业。但在这个过程中要避免过度商业化,过度商业化不仅会冲淡文化的原汁原味,甚至会让它变味变质。如果非遗的传承不和产业化相结合,它的效果会有局限。产业化能够让非遗变成文化产品,使其传播面更宽,继承力度也会更大。但要注意的是,产业化的过程不能由民间商业力量随心所欲去主导,否则会产生过度商业化的风险。

在这方面新疆也做了一些尝试,新疆有一个文化产业园区——七坊街,在那里人们尝试着把一些非遗保护项目,比如民间刺绣转化成艺术品,然后把它变成文化产品进行销售。无论是《玛纳斯》还是《江格尔》,也都有人在尝试把它们变成歌舞剧和电视剧,从而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

共享资源促传承

佳能中国一直以来用自己的影像技术来推动中国非遗的传承,最早阶段佳能做的主要是记录,之后更多的是做传播。鲁杰说:“我们希望让更多的人从了解和喜爱开始,最后参与到文化的传承中来。

2011年,佳能深入云南苗寨,记录下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银饰的锻制过程。当时,连传承人的儿子都不愿意学习这项技艺,之前已经离家远赴深圳打工。当佳能把银饰的整个锻制过程记录下来并对外传播,让更多人了解了这项技艺之后不久,传承人的儿子自己从深圳回家了——他看到自己的爸爸现在这么有名,又有这么多人在关注这项古老的技艺,便有了回家子承父业的想法。

这个年轻人回来后学到了父亲的手艺,又专程去深圳学习设计,然后对银饰锻制的传统工艺进行创新。他保留了一部分传统的艺术符号,比如蝴蝶(苗族人把蝴蝶当作重要的符号),又添加上一些新鲜的设计和想法,使用的材质也比原来的更丰富,比如用一些其他金属与白银结合。他现在做出来的饰品,每次一拿到他家的小店里就很快销售一空。这样的作品既有民族特色又有现代时尚感,因而能得到当下社会消费者的青睐,这才是对民族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的最佳效果。

此前不久,佳能公司和依文集团合作结成了非遗保护的联盟,双方共享资源优势推进贵州苗绣的传承和发展。依文集团很看好苗绣的发展前景,他们在黔东南地区开了几个绣娘培训班,特地邀请到一些老绣娘,请她们向年轻人传授纹样绣制的技术。然后,依文集团又邀请到一些现代设计师,让他们对民族传统特色和时尚元素进行重新组合,再去教那些绣娘绣制。产品做出来之后,依文集团将其放到电商平台去销售。公司希望这些绣品能成为礼品,成为日常大家可以互相馈赠或使用的艺术品。

依文集团的培训需要使用很多相关的影像资料, 2011年时佳能就已经记录过苗绣的制作过程,包括很多绣法和绣样的技巧,这些资料正好可以为依文集团培训时所用。于是,双方的合作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