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人群培训为传统年画艺人“打开想象”

31.03.2016  13:03

在什邡市禾丰镇朝园新村,新上墙的绵竹年画公益画成为文化新景观。唐成金 摄

德阳率先实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普及培训计划

3月28日,46岁的绵竹年画艺人肖敏享受着自己的大学“赶课”生活。上午在四川大学江安校区听完中国年画史讲座,匆匆吃完午餐,就坐上开往望江校区的校车,赶到四川大学博物馆听课。画了20多年绵竹年画,现在还能上大学,肖敏觉得“珍贵而精彩”。

一周前,文化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四川大学首期普及培训班开班。肖敏在内的60名绵竹年画相关从业者首吃螃蟹,脱产一个月,到大学进修。

和众多非遗项目一样,绵竹年画以往也多是家族式、师徒式传承,集中到高校进修还是头一回。”在德阳市文广新局局长廖立新看来,这项培训是国家层面探路非遗团体传承新路的一次探索。而对绵竹年画而言,如何全面打开想象,焕发更强生命力?培训恰好“开了一个好头”。

普及培训让更多人“”上非遗

在60名培训学员中,陈健是为数不多的绵竹年画传承人,其余大多是从事绵竹年画技艺1年以上的一般从业者和中小学老师等相关人员。“我要为这种学员结构‘点赞’。”在陈健看来,无论家族式,还是师徒式,非遗传承一直走的是“小圈子”路线。而非遗要焕发更强生命力,让更多现代人喜爱是关键。扩大受众面的普及培训是一个不错的方式。“没想到普及培训的大众接受度挺高的,现在还有人想报名,甚至旁听。”尽管培训已开班,组织报名工作的德阳市文广新局文艺科负责人卿欢依然不时接到“求报名”电话。火爆程度让原本“担心60个名额都报不满”的她始料不及。

普及培训到底“”什么?陈健说,培训开始之前,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和相关政府部门多次前往绵竹调研,向学员征求意见。培训课程中,除了安排白描、速写等造型训练及传统年画技法,还设置了《传统美术鉴赏》等多堂人文讲座和参观实践课程。“强基础、增学养、拓眼界”的培训出发点,十分有利于提升绵竹年画艺人整体水平。“我到今天才知道,台湾也有年画。”上完《中国年画史》,肖敏悄悄地告诉记者,以前只知道绵竹年画是中国四大年画之一,而系统掌握年画脉络,这还是第一次。而更系统的学习,也让她清楚自己的技艺优势与不足,有利于自我提升。

开放合作“走出去”也“引进来

把非遗传承人送进全国57所高校培训,促进传统工艺振兴,是文化部探索“非遗”团体传承制度的一部分,我省将实施绵竹年画、羌族刺绣和蜀绣这3个项目的培训。德阳在我省率先实施“非遗”进高校培训计划的同时,绵竹年画与高校的合作也正在走向“深水区”。

绵竹年画既要‘走出去’,也要‘引进来’。”廖立新说,目前,他们正和四川大学商谈,该校艺术学院将在绵竹年画村设立实践基地。借此,类似此次短期的普及培训,今后将有望在绵竹年画村得以常态化运行。“源源不断的学生前来与传承人一对一沟通,也将更容易产生情感认同。

培训班开班当天,受邀参加开班仪式的中央美术学院非遗研究中心主任乔晓光也表达了类似观点。他认为,绵竹年画等非遗项目与高校深度合作,是件双向互惠的事情。“来自民间的审美和技艺,将吸引更多高校师生关注绵竹年画;而高校师生的认同和尊重,也会让非遗传承人更加自信,甚至重新认识传统手艺的不可替代价值。

绵竹年画开放合作,在德阳市域内的普及推广走得“更积极”。2月开始,一组以绵竹年画为表现形式的公益宣传画陆续出现在德阳美丽幸福新村的墙面上。除了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三讲三爱两进步”等相关内容,下一步,绵竹年画艺人还将根据各区县特色文化元素专门创作一批。廖立新说,德阳正在聚集多方力量,助力绵竹年画在多个领域焕发更强生命力。 (记者 朱雪黎 吴晓铃)

责任编辑:涂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