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人,“孤独”亦可敬

15.07.2016  15:11

南京白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地位很高,但相对于那些大红大紫的曲种,它是孤独的;而这个古老的曲种目前只有不到20位传承人。相对于800万南京人,这些传承者同样也是孤独的。然而,他们依然孤独地坚守着。据昨天报道,鼓楼区江东街道睿城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开办了“南京白局培训班”,男女老幼都可以在这里免费学白局。组织培训的梁晓岚师从白局艺术大师徐春华,是南京白局传承人。显然,这位传承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培养更多“南京白局”的爱好者,以至培养更多传承人,让这个古老曲种走出孤独,让传承人也不再孤独。我们今天仍然可以听到“南京白局”,应该向这些孤独的坚守者致敬!随着历史的发展,不少曾经流行的文化艺术、制作工艺渐渐被边缘、被冷落,甚至几乎要失传。客观上讲,这些事物被边缘、被冷落、被失传,是历史选择的结果,要想让它们重新回到曾经的辉煌,很难很难,有些几乎不可能。正所谓“不忘初心”,相当多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都是现代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起源地,至少也是发展路程中的重要驿站,是我们今天生活“来时的路”。它们中的相当部分可能只能安放在博物馆,珍藏于人们的记忆中,但依然有一部分犹如百花园中稀有的花种,虽然稀少、孤独,却是百花丛中的一抹红,需要有人去呵护。就南京来说,云锦手工织造、纸质扎花灯、“南京白局”甚至爆米花等今天的境况,大约就是那“一抹抹红”,虽则孤独,却是南京人的深沉记忆。与这些孤独的濒临失传的事物相伴的,是坚守者的孤独。每次去云锦博物馆参观,与那些机器织造相比,手工织造既繁琐,又龟速,而手工织造者们依然埋首其间,日复一日的仔细,年复一年的重复;每次去夫子庙看花灯,与美轮美奂的各种工艺花灯相比,纸质花灯依然那么古朴,年复一年,一盏一盏地扎,一面一面地糊。每每看到那些艺人的执著眼神,敬意就会从心里升起。如果说手工织造的云锦作品、手工轧制的纸质花灯尚能赚点钱,“南京白局”的市场境况从“免费培训班”就能窥斑见豹,其坚守者也尤其令人起敬。开办“南京白局免费培训班”的梁晓岚夫妇,一个负责教课,一个负责后勤保障。梁晓岚说:“我只希望将这种有南京本土特色的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学习白局。”像梁晓岚这样的艺人,完全有条件改行从事其他时髦而又能挣大钱的曲艺品种,现实中,确有不少“脑筋活”的艺人都去“凤凰攀高枝”,极少有耐得住性子甘于寂寞地坚守“冷门”,更甭说那些“叫好不叫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曲种。有不少古老艺术的传承人一辈子坚守其中,在他们的努力下,有的确实让古老艺术老树发新枝,而有的奋斗一生也未必见到他所坚守的古老艺术返老还童,对他们来说,用一生呵护的那“一抹红”没有在他们手上枯萎、消失,依然在百花丛中绽放,坚守虽然孤独,却足慰此生。说孤独的坚守者可敬,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