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霍城县“玉素甫江”夫妇的幸福生活

25.11.2014  18:31

11月22日,库万汗·胡代德(左)与“玉素甫江”(中)用维吾尔语交谈。

    新疆日报讯(通讯员张庆华摄影报道)“他叫我妈妈,我叫他儿子!”每逢提起“玉素甫江”,78岁的维吾尔族老人库万汗·胡代德总是喜欢这样介绍。

    11月22日,当笔者看到库万汗与“玉素甫江”在用维吾尔语交谈时,才明白,他俩既不是母子,也不是同一个民族。

    “玉素甫江”的真名叫郭鹏,是新疆霍城县兰干乡新荣村二组的汉族村民。这个组共有400余户村民,绝大部分是维吾尔族,只有三户汉族,“玉素甫江”家就是其中的一户。

    除了郭鹏有一个维吾尔族名字外,他的媳妇冯国平也有一个好听的维吾尔族名字,叫“海热古丽”,这都是周围的维吾尔族村民给他们起的,大家说,这样叫起来更亲切。

    “玉素甫江”两岁时,从克拉玛依市来到这里,一住就是51年,从来没离开过,他不仅能说一口流利的维吾尔语,还有很多从小一起长大的维吾尔族朋友。

    “谁家有红白喜事,都会叫我们,维吾尔族朋友来我们家,也像在自己家一样。”“玉素甫江”现在还记得,他小时候经常与维吾尔族小伙伴一起放牛、放羊,村里的吾拉音老大爷特别喜欢他,还经常抱他到家里玩。

    “谁家做拉条子、抓饭,总会叫上我去吃。”“玉素甫江”说,经常去邻居家喝奶茶成了家常便饭。

    无巧不成书,“玉素甫江”长大后找的媳妇冯国平也会维吾尔语。

    冯国平从小生活在霍城县惠远镇的一个村庄里,周围邻居也都是维吾尔族,她就是跟着小伙伴们学会的维吾尔语。

    嫁给“玉素甫江”后,她又很快认识了村里的维吾尔族朋友。

    “她的汉族名字不好记,我就给她起了一个维吾尔族名字‘海热古丽’,大家叫起来都很顺口。”库万汗说出当年给冯国平起维吾尔族名字的缘由。

    在与维吾尔族村民长期交往中,“玉素甫江”和“海热古丽”两口子的生活习惯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家里,‘玉素甫江’还经常用维吾尔语跟我交谈,他已经习惯了,有时用汉语说不明白的,用维吾尔语可以表达清楚。”“海热古丽”说,她跟邻居学会烧奶茶后,家里的早饭就变成了奶茶,“玉素甫江”几天不吃拉条子就想得很。

    为了接待经常来家做客的维吾尔族朋友,“玉素甫江”把一间房子专门布置成维吾尔族风格,墙上有挂毯、地上有炕、上面摆放着小方桌,桌上还摆放着各种干果。

    “玉素甫江”家有14亩地,再加上承包的几亩地,共有20亩,承包最多的时候达到了50亩。“平时,地里干活人手不够,邻居都会来帮忙,别人家有事,我们也会去帮忙,大家不分哪个民族,就像一家人一样。

    “玉素甫江”的三个孩子从小也都学会了维吾尔语,现在都已成家了,与村里的很多维吾尔族小伙伴都是好朋友。

    “我的大儿子和‘玉素甫江’的小儿子是好朋友。”住在“玉素甫江”家房后的艾尼·艾则孜说,两家做邻居都30年了,关系一直都很好。

    现在,“海热古丽”每天都抱着不到一岁的孙子到邻居家串门。“遇到哪家的饭,就在哪家吃。平时邻居急用钱、借个米面油,我们都会慷慨解囊。

    “她的孙子也喜欢让我抱。”艾尼说,他大儿子结婚时钱不够,“玉素甫江”就给他借了一万元,后来自己有了钱才慢慢还上的。

    “我的媳妇以前不会说汉语,现在跟着‘海热古丽’也学会了汉语。”艾尼说,村里虽然只有三户汉族,但大家都很团结,没有吵过架、红过脸。

    “谁想干破坏民族团结的事,我们决不答应。”艾尼说,不能让坏人搞分裂。

    与“玉素甫江”一起从小长大的维吾尔族朋友中,有一位是聋哑人,多少年来,“玉素甫江”一直在生活上给他帮助,冬天买煤为他解决取暖问题,还经常送钱送物,直到现在他俩的关系都很好。

    虽然“玉素甫江”和“海热古丽”的孩子都成家离开他们去了城市发展,但老两口依然不舍得离开生活了几十年的村庄和这些纯朴的维吾尔族邻居。

    “只要大家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不论什么民族都会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这就是“玉素甫江”和“海热古丽”对幸福生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