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和雷锋精神从未离开

05.03.2015  14:07
        编者按
        再过52年,今天的一些偶像或已湮灭,雷锋却一定还在。
        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雷锋,这两个字魅力何在?雷锋和雷锋精神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习近平总书记说:“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从今天起,本报将推出系列报道――雷锋和雷锋精神从未离开过。从不同角度,展示雷锋和雷锋精神这座永恒的精神灯塔。
              你心目中的雷锋是什么样?你曾经是怎么学雷锋的?在学习雷锋活动中获得了什么……3月1日至4日,记者走进公园、走上街头、走入校园,随机采访不同年龄段的市民,听听他们对雷锋和雷锋精神的认识。
          无论是年过七旬的老者还是花季少年,他们都未曾见过真正的雷锋,内心却被雷锋精神打动着。他们说,雷锋精神永不过时,新时代的我们更需要雷锋,需要雷锋精神。
          60年代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现年76岁的冯同荃已经退休,在人民公园里,他再次唱起了年轻时每天都唱的那首《学习雷锋好榜样》。
          1963年,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当时24岁的冯同荃已经是一家企业的职工。在那个思想纯粹的年代,“雷锋精神”激励着像冯同荃一样的年轻人。
          上世纪60年代,冯同荃从江苏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一家企业当工人,每月工资30元,15元要寄给江苏老家的父母,剩下的15元则是冯同荃一个月的生活费。
          冯同荃印象最深的则是自己每月省出5块钱,帮助更困难的人。
        【画外音】:60年代,雷锋是青年人的偶像。当时整个社会的风气非常好,人们都很单纯,理想占据着人们的大脑,雷锋那种助人为乐的精神已经烙在人们的心上,成为了一种道德准绳。
          80年代  从点滴小事做起
          生于70年代的倪娜现在是市八一中学副校长,分管德育工作。
          说起小时候的“学雷锋”记忆,倪娜说,那时她和大多数人一样,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着做好人好事,捡到物品要交给老师。而对于雷锋精神的真正内涵,则是在走上教育岗位之后才认识的。
          “我经常告诉学生,雷锋其实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是一个平凡的人、普通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点滴小事,我们都能够做到。”倪娜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孩子们的价值观不同,看法越来越多元化。但她觉得,不管时代怎么变,雷锋精神对孩子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画外音】: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人,是个黑与白交替的年代,在经历了革命与改革两大主题切换的年代后,“70后”已是社会的中坚与主流,雷锋精神于他们而言更显魅力。
          90年代  乐于助人
          对于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李文来说,雷锋精神就是乐于助人,看见需要帮助的人要主动上前帮助。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经济改革进入高潮,中国开始实施市场经济,此时人们的思想也开始活泛起来。
          “印象最深的是扶老奶奶过马路。”李文说,“刚开始挺不好意思,但当把一位老奶奶安全送过马路后,又很开心。
          如今,已而立之年的他,正处在人生事业的起步阶段。闲暇时也会去参加一些公益活动。
        【画外音】:李文是思想活泛的“80”后的代表,他们虽然要面对社会变迁进程中的各种压力,但雷锋精神在他们的价值观里,仍占据着很重的位置。
          00年代  干一行,爱一行
          虽成长在一个偶像辈出的时代,但在89年出生的李丽芳心中,对雷锋精神也有自己的见解。
          李丽芳是开发区(头屯河区)沟西路社区的一名社区工作者。在这里,她认识了自己心目中的雷锋――“严姨”。
          “严姨”名叫严秀华,曾经是一位居委会工作者,后被返聘回社区,不仅成了辖区的活地图,还经常不求回报地帮助孤寡老人、空巢老人。
          “小时候,我们也学着雷锋的样子,擦护栏、看望孤寡老人,这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李丽芳说,慢慢长大后才明白,像“严姨”一样,“干一行爱一行”也不错。
          “是她让我坚定了在社区工作的信念。”李丽芳说,有时候,雷锋精神是会“传染”的。
          【画外音】:时代变了,雷锋精神在这一个时期的诠释也就发生了变化。学雷锋活动重点转移到了“在岗位上体现出奉献精神”。青年们在大浪淘沙的社会中,用自己的方式践行着雷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