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苏地区库车县:相融相亲一家人

07.07.2015  18:03

  

 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县比西巴格乡林场吾斯塘博依村村民田开林(后右)和妻子王九妹(前中)与他们帮扶了21年的孜来提哈·克热木(前右)和她的两个孩子亲如一家。

  在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县比西巴格乡,有一个名叫林场吾斯塘博依村的民汉聚居村庄,54年来从未发生过民汉纠纷;村里还保留着“集体事务集体干,家庭大事家家帮,个人难事对子扶”的良好传统;如果不出远门,谁家都不用锁院门,所谓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一点也不为过。家家户户互帮互助,民汉之间常来常往,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团结一家亲的良好氛围。

   由小变大的和谐之家

  林场村是新中国建立后逐渐形成的,最早只有9户村民。1961年后,陆续有内地汉族农民自发迁移至此。全国知识青年下乡期间,村里由当地政府前后安排了4批维、汉、回等各族知识青年来此。2006年,林场村与吾斯塘博依村合并,形成了现在的林场吾斯塘博依村,现有村民319户,1147人,党员31人,其中,汉族村民15户,68人。

  2015年95岁的米吉提·萨吾提是林场村的第一任村支书。他回忆,在内地汉族村民刚来林场村的时候,当地的维吾尔族村民对这些“家庭新成员”在物质生活上给予了很多帮助,比如找房子、送水、送馕、送生活用品,帮助落户、分田地。

  80岁的田福进是1966年春天来的,他还记得刚来时,是米吉提·萨吾提为他找的房子住,并给他送来了一些生活用品。

  同年秋,田福进的妻子孙富莲带着两个孩子也落户林场村,那时,小儿子田开林只有半岁。维吾尔族村民对自己的帮助,孙富莲至今还历历在目。

  有一次刮大风、下大雨,他们呆在家里。不一会儿,同院一位维吾尔族妇女端着一大碗汤面送过来,比划着说:“吃吧,吃了巴郎(孩子)才有奶水吃。

  空闲时间,民汉村民之间开始互学语言;汉族村民带来了内地的蔬菜种子,好奇的维吾尔族村民就跟着一起学习如何播种、施肥;在给农作物打药时,使用说明书上全是汉字,汉族村民自然又做起了维吾尔族村民的翻译。

  村里还有几个孤寡老人和五保户,村民们都把他们当自家的老人一样对待。曾经有位孤寡老人叫石长青,无儿无女,当时的村党支部书记托尕木·尼亚孜就经常给老人挑水、送饭,嘘寒问暖。老人去世后,村里100多位村民前来帮忙办后事,送老人平静地离开。

   贫富结对的友爱之家

  在林场吾斯塘博依村,汉族村民刚刚来到这里时,更多地受到了维吾尔族村民的携手扶持。改革开放以后,当这部分“少数民族”先富起来之后,他们又积极帮扶带动维吾尔族村民。

  1983年,田福进在村里开了一家小型磨面房。当时村里谁家没面粉了,田福进给村民送面粉,谁家头疼感冒缺钱了,找上门来说借10元,田福进就直接给对方20元。

  1987年,田开林花了7000元买了村里的第一台拖拉机,家家户户都想借用,但租金却很难给到位。田开林就天天开着拖拉机给村民们犁地、播种,村民有钱了就给,10元、20元的都有,没钱给也照样把拖拉机开到村民地头去。

  村里有姐妹俩常年得益于田开林的帮助。妹妹孜来提哈·克热木1994年与丈夫离婚,带着两个孩子,家里还有一个年老的母亲。在21年的时间里,田开林长期为她家提供面粉、孩子上学的学费、看病的医药费,农忙时节组织其他村民给她干农活。七八年前,姐姐简来提哈·克热木丈夫去世,带着三个孩子,生活艰难的她也受到了田开林的帮扶。

  “没有宝成(田开林的小名)的帮助,我走不到今天!”说起田开林,孜来提哈·克热木哽咽了,除了言不尽的感激,就是无限的愧疚,因为无以为报。姐妹俩就力所能及地在田开林外出打工、家里缺人手的时候,帮助田开林妻子王九妹干些农活。新鲜水果下来了,第一个摘下来给田家送去,过古尔邦节、肉孜节的时候,邀请田开林全家来家里吃抓饭。

  米吉提·萨吾提说,宝成应该是村里最早致富的,但是他帮扶村里人太多了,如今,他在村里的经济条件只处于中等水平。

  民汉之间亲如一家,这不是空话,而是实实在在扎根在林场吾斯塘博依村的每寸土地、每个角落。

   歌舞熏陶的红色之家

  维吾尔族村民能歌善舞,逢年过节,维吾尔族村民都热情地邀请汉族村民一起跳舞。渐渐地,汉族村民也学会了民族歌舞。

  歌舞的交流是双向的。村民杨玉发的妻子热情、开朗,喜欢唱歌,尤其爱唱红歌。农闲时,她教村民们唱《国歌》《东方红》《红旗飘飘》《萨拉姆毛主席》等。后来,这家人搬走了,但村民们却爱上了唱红歌。

  米吉提·萨吾提说,他最喜欢的歌曲就是《东方红》,因为一唱这首歌,他就想起了毛主席,想起了那位带领全中国人民打天下翻身解放做主人的一代伟人,就坚定了永远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买买提·卡斯木则更喜欢《红旗飘飘》,他喜欢五星红旗飘扬在蓝天的感觉。“看到五星红旗,就仿佛看到了红红火火、蒸蒸日上的中国越来越强大,人民越来越幸福!

  这是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对中国共产党由衷的赞美,是一辈子生活感悟的沉淀与绽放。

   共同“去极端化”的理智之家

  汉族村民和维吾尔族村民之间难免也会因为一些小事显出差异来,但在一个民族大家庭里,再大的矛盾也会迎刃而解。

  1966年,几户汉族村民在部分维吾尔族村民的帮助下,挖出了一个40米深的水池。没过几天,不知从何处飞来的一块巨石堵住了泉眼。年轻的买买提·卡斯木毅然决定潜到水底挪开石头。当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挪开了石头,人群中有几个维吾尔族村民说,是他们故意堵住的,因为维吾尔族不能和汉族共喝一口井水。一听这话,买买提·卡斯木火冒三丈,他狠狠地教训那几个村民说:“维汉两个民族就是两个兄弟,哪有兄弟喝水分开喝的?哪有一家人还分彼此的?没有水了我们大家喝什么?”对方哑然……

  从此,一个村庄的两个民族一直喝一个涝坝(水池)里的水,直到2006年村里给各家各户安装了自来水。

  当面对近几年来接连发生的暴恐案件,林场吾斯塘博依村的每一个村民都心痛不已。2014年,买买提·卡斯木老人花了十几个晚上,写出了长达几千字的《共产党好》一文,痛斥“三股势力”是全国人民共同的敌人;他还写了《永远跟党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的好生活》《民族团结是生命线》等文章。如今,他成了村里的草根宣讲员,满腔热情地向广大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林场吾斯塘博依村的民族团结故事。这些故事,以及故事里的主人公,都成了林场吾斯塘博依村教育下一代的生动教材。

   不分彼此的团结之家

  2015年,林场吾斯塘博依村被库车县评为民族团结示范村。乡里决定要对该村委会大院进行美化亮化。

  2015年6月8日,村委会大院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人群中,有维吾尔族,有汉族;吆喝声中,一会儿是维吾尔语,一会儿是汉语。

  村民田开林一大早开着拖拉机自费加了300元柴油,专门拉运砖石;村医日西提·阿皮孜一大早来给大伙儿预告,午餐将由他家负责做羊肉抓饭送来;在村委会左右两边的花台上,摆满了村民们自发送来的各种花卉。

  村党支部书记艾麦尔·阿卜杜拉说,村委会改扩建项目已进行了一个星期,合计投入的资金大概8000多元,实际从村委会账上支出的只有2000多元,其他的支出都是村民们自愿自费承担的。

  村民们都说,无论是集体劳动,还是谁家有婚丧嫁娶、自然灾害,大家从来都是在一起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