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村两年变身文明村
14.07.2015 13:04
本文来源: 市政府
一个过去“十个上访户,六个都是西村”的问题村,变身成为当地文明富裕的模范村,这是两年来安宁渠镇西村狠抓村委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取得的成果。
7月13日这天,仅一个上午,西村党支部书记王生福就收到了四张村民送来的请柬,有结婚的,孩子满月的,还有搬新房子的。
王生福说:“这说明啥啊,说明只有干部把心放在群众身上,群众才会把干部放在心上。”
两年前,西村还是有名的上访村,“几乎十个上访户里,有六个都是西村的。”安宁渠镇党委副书记、纪检委书记陈燕告诉记者。
西村耕地面积5000多亩,408户村民主要种植小麦、玉米。随着城市北扩的发展,当地村民就业、土地等矛盾日益加剧。
2013年,当时还是安宁渠镇林管站副站长的王生福,受安宁渠镇委派到西村抓村委班子建设。可初来西村,王生福就皱起了眉头。
王生福说,他和其他几位干部走进村委会,发现所有屋子的门都关着,只有两名干部在门口值班。
王生福百思不得其解:村干部都去哪儿了?他在各办公室门口转了一圈,其中一名坐在门口的村干部问:“你们是办啥事的?”
听到询问,王生福身边的一位干部回答,这是王站长,镇上派他来村上工作的。听罢,两名村干部站起身来,向王生福点了点头。
王生福温和地问道:“其他人去哪儿了?什么时候回来啊?”
两名村干部相互对视了片刻,其中一名干部吞吞吐吐地说:“村上上半天,休半天,大家回家了。”
眼前的情况让王生福很吃惊。
尽管在来西村前,王生福对西村干部的涣散就有所耳闻,但他万万没有想到,竟到了“连班都不上”的地步。
随后,王生福让这两名村干部通知其他没来的人到村上开会,会议一直持续到凌晨。
当时参加会议的村干部郭房忠回忆,王生福在会上说,要是不把西村整顿好,就辞职不干了!
说到做到。第二天,一张关于西村的管理规定就贴在了村委会门口,规定第一条就是:村干部每天必须按时上下班,无故旷工超过三次者,依规开除。
原本对这位“新官”还持观望态度的村干部,看到要动真格,再没人敢迟到早退了。
单抓纪律还不够,王生福重新对干部的业务口子进行了划分,做到各司其职,真正把精力用到为村民排忧解难上。
同时还规定,干部必须主动上门为村民服务,凡是不上门、不了解村民困难的,将受到处分。
王生福狠抓村党支部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究竟给村民带来了什么?
村民虎英锋曾是上访户,如今他不仅不上访了,还当上了村里的巡逻队员。
“我现在收入还不错,日子过得也好。”虎英锋说,今后他还打算创业。
不仅是虎英锋,西村通过与企业对接,上百名村民进企业转型成上班族,有的还自己创业当了老板。
2014年3月,王生福作为第一批“访惠聚”工作组组长留在西村。这一年,他奔波在田间地头,坐在村民家的炕头,出现在村里运动会上……
“看看村里的灌溉渠道,再看看道路两边的杨树林,都是下派干部帮忙干的。”村民马吉青说,以前上访是因为没地方反映困难,现在有啥难处,村干部都能主动帮着解决,这还上访啥!
2014年底,第一批“访惠聚”工作结束了,王生福留村担任党支部书记。
王生福在西村抓村党支部建设,抓干部队伍建设,他得到了什么?那就是西村人均年收入从2013年12000元,增加到2014年的17000元,西村还被评为市级文明村、民族团结模范村。
王生福说,张春贤书记要求加强“三支队伍”建设,其中的一支就是干部队伍建设。基层干部应该把村民放在心上,把心放在村民身上,才能更好地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带领村民过上幸福的日子。
本文来源: 市政府
14.07.2015 13:04
乌鲁木齐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成果公示
乌鲁木齐市现有各类自然保护地8个,批复总面积127992.市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