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小广:扎根新疆南疆的“医界胡杨”

26.11.2014  14:24

    新疆日报讯(记者张智慧 张卫军摄影报道)在市场经济大潮翻滚、物欲主义侵蚀的今天,他用医者的大仁大义和对使命、责任的坚守,为南疆420万百姓筑起一道坚实的生命屏障,也造就了一家医院从蚂蚁到大象的传奇成长。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很难相信,就是这样一个其貌不扬、举止谦和的男人,在不到一年的时间,便将身陷舆论危机的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拉出了泥潭;其后5年,他又一鼓作气,改写了广袤南疆没有三甲医院的历史,让“克然木巴格”(维语,指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成为维吾尔族百姓口耳相传的“大医圣地”。

    其实,他本可以告别西部边陲,怀揣百万年薪,到沿海城市谋求似锦前程,但在个人荣辱、责任和使命的权衡中,他却选择了默默坚守,成为一棵扎根南疆的“医界胡杨”。

    他就是带领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创造一个个奇迹和辉煌成绩的院长——邹小广。

    临危受命:稳人心,创三甲

    “男儿志在边疆。”当年在新疆伽师县工作的父亲一声嘱托,让其刚走出校门的邹小广放弃了留在首府乌鲁木齐工作的想法,辗转返回“故乡”——新疆喀什。从一名普通的药剂员做起,一路做到喀什第二医院的副院长。

    2007年2月,才调入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喀地一院)半年多的邹小广,就经历了一次人事震荡,喀地一院党政主要领导因经济问题相继被检察机关立案调查。

    他记得很清楚:“是大年三十临时宣布我主持工作。”虽然在二院时他就主抓业务,但此刻却不同以往,“压力山大”。这不仅是因为两位医院主要领导接连落马,人心动荡,更在于这家医院“百废待兴”的现实——时年,喀地一院的综合实力在新疆仅排名第14,地州中位列第7,即便在南疆区域内,也只能排到第4,整体水平甚至还不及本地的二院。

    面对人才流失、人心不稳等严峻形势,他的第一反应是“必须马上让大家从压力和阴影中解脱出来!”为转移职工注意力,这年5月,邹小广做出了一项大胆的决定,“从现在起,全院行动起来,创三甲,把医院做成地州医院的老大!

    此言一出,各种质疑也弥漫开来。但邹小广心里早已打定主意,他知道“这不是痴人说梦,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本来也具备这个潜力。”他心中清楚,喀什方圆16.2万平方公里,人口420万,医疗市场需求旺盛。而喀地一院又是1934年建院的老院,文化底蕴深厚,只不过近些年才发展放缓。

    因此,该目标的提出,与其说是在创三甲,倒不如说是喀地一院的“复兴计划”。为让计划更有章可循,他为医院发展确定了“招兵买马,跑马圈地,苦练内功,再创辉煌”16字方针。

    人一旦有了清晰的目标和方向,才可能放下压力和杂念,心无旁骛地一路向前。这一年,喀地一院不仅有惊无险地实现了平稳过渡,回归正轨,各项工作也有了明显起色,在当年年底的新疆医疗质量评比中,医院出人意料地拿到了第一。消息传来,全院人员更是倍受鼓舞,创业的脚步也日益加快。

    队伍稳了,人心齐了,他考虑问题的重心也进行了调整。他清晰地知道,医院发展和竞争最终依靠的是:人。过去,喀地一院用人往往局限于疆内,结构比较单一,优秀人才相对较少。他的思路是“往东看”,亲自带领一班人前往湖南、湖北、甘肃等地,招揽“千里马”。

    “喀什虽然条件艰苦,但是事业的舞台大、前途光明。”同行者称,碰到合适的人选,哪怕是刚刚毕业的学生,邹小广都会亲自做工作,用待遇留人,用前景留人。

    那段时间,任何高学历、高职称人员,只要来喀地一院,都会得到一个广阔的舞台。比如肿瘤中心,5个科室有4位科主任来自院外招聘,有的甚至是主动放弃原有编制,来此发展。

    数据显示,此后4年,喀地一院先后引入了2400余人,其中高学历、高职称人数达到了百余人。同期,喀地一院开放床位规模也由最初的486张增至2000张,门急诊量从25万人次跃升至75万人次,喀地一院综合排名从新疆第14位跃升至第3位,稳居新疆地州级医院第一。

    2012年8月9日,对于喀地一院而言,注定是个永载史册的日子,这一天,喀地一院提前两年通过了新一轮等级评审,成为南疆五地州唯一一家综合三甲医院。

    “三甲是医院几代人的梦想,终于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实现了。”在评审结果反馈大会上,邹小广哽咽了许久,几年来的辛勤付出,就如电影回放一样,一幕幕从眼前闪过……而台下800余人的会场更是一片哭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