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中国文化遗产学科建设孵化器 ——中国文化遗产学科建设与 《中国文化遗产》 办刊方向专家咨询会召开

31.03.2016  13:04

中国文物报讯 3月23日,中国文物报社邀请来自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复旦大学、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 12位知名专家学者,召开“中国文化遗产学科建设与 《中国文化遗产》 办刊方向专家咨询会” 。与会专家围绕中国文化遗产学科建设的近年实践、面临的基础理论和前沿性问题等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对如何将 《中国文化遗产》 双月刊打造成中国文化遗产学科建设的支撑性学术平台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

中国文化遗产》双月刊由国家文物局主管,中国文物报社主办。2015年初, 在创刊十周年之际,在全面回顾总结 10年办刊经验、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决定从普及性期刊向学术性期刊转型,努力打造一本以专业性、理论性、前沿性为特色的文化遗产学术期刊。这一举措受到了文博领域专家学者的普遍欢迎和关注。

咨询会上,专家们指出,随着文化遗产事业的不断壮大,相关领域实践经验及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化,中国文化遗产学科建设正在加速推进,亟需一个集中反映行业学术动向、开展广泛学术交流的集成平台。《中国文化遗产》向学术期刊的转型, 适应了这一新的形势。 专家们建议,《中国文化遗产》 应当发挥重要的学术阵地和引领作用。

第一,《中国文化遗产》应坚持关注文化遗产行业的学术热点、难点和前沿问题。培养敏锐捕捉行业新动向并迅速作出反应的能力;鼓励学术争鸣和学术批评;关注国家重大基金项目课题研究,适时开展焦点科研项目的学术专题讨论。

第二,《中国文化遗产》应注重文化遗产的价值研究,以及针对文物保护重点工程项目的个案深度解析,推动重大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成果的转化,鼓励项目参与者分享经验,探索困惑,推动行业发展。

第三,《中国文化遗产》不仅要关注文化遗产的物质层面,也要关注 “精神”层面。 应注意跟踪文化遗产的研究史、保护史和思想理论史,对文化遗产基本概念、理论方法、保护技术、政策法规等基础问题和重点难点问题,通过持续的讨论和争鸣,正本清源,厘清头绪,为构建文化遗产理论体系、培养文化遗产学术人才提供重要支撑。

第四,《中国文化遗产》应鼓励基于中国实践对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探讨和经验总结,向国际学界发出 “中国声音”   同时,也应关注和适时反映国外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中国文物报社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在详细梳理专家意见基础上,编制《中国文化遗产》质量提升方案,并及时组织实施,为文化遗产学科建设发挥孵化器作用。(贾 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