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知识技能“雨润”南疆

27.09.2020  17:24
  中新社新疆和田9月26日电 题:知识技能“雨润南疆

  中新社记者 杨喆

  家在南疆的亚森江从新疆塔里木大学毕业后,来到和田地区于田县一家牧业公司上班。同在这里工作的还有他的大学女友。因为晚来几个月,他要叫女友一声“师父”,由她带领、学习畜牧业技术。

9月1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拉尔市塔里木大学动物疫病防控研究室,畜牧兽医专业的研究生正在做实验。  中新社记者 刘新 摄

  “在学校时,我们都学了很多相关知识,接下来要动手实践了。”亚森江说,他所在的公司引进内地技术,针对本地情况改良羊种,可以真正帮到当地人。“我准备和她一起在这里多工作几年,多学几年。这些经验在南疆用得上。

  塔里木大学,这所位于南疆阿拉尔市的高校始建于1958年,初创时旨在为国家屯垦戍边事业培育人才,多年办学过程中围绕南疆发展需要进行学科建设,强调实践教学。建校62年,该校毕业生68.5%扎根南疆,52%内地生源留疆工作。

  来自河北邢台的薄光硕也希望毕业后留下,目前他是塔里木大学水利建筑工程学院大四学生。过去两年,薄光硕都参加了学校举办的塔里木河流域护水节水活动。他认为,南疆水利建设、生态保护有很多工作要做,自己所学可以帮上忙。“我决定留下来,爸妈也都很支持我。

9月1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拉尔市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老师正在为该院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授课。  中新社记者 刘新 摄

  刚入读该校研究生两个多月,本科毕业于天津农学院的刘厚基正在和田地区皮山县一家无花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实习,指导他的当地技术人员经验丰富,让刘厚基觉得受益很多。

  “无花果种植技术如果不成熟,会导致产量、质量方面很多问题。新疆是瓜果之乡,地方果林需要技术人员指导。”刘厚基觉得自己来新疆来对了,希望未来能留下来,从事相关工作和研究。

  南疆指新疆天山以南部分,自然条件较为恶劣,有中国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历史和环境等因素导致当地一些民众文化程度较低,就业能力不足,整体发展相对滞后。

  近年,知识技术的作用在当地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专业人才扎根于此,如细雨般为提升发展水平带来“润物细无声”的改变。

  在阿拉尔一家纺织品厂就职的女工阿马古力·吐迪对此体会深刻。几年前,家在阿克苏的她和丈夫,每月总收入约3000元人民币。来到这家工厂,她用3个月时间掌握技能;如今,和丈夫都在此工作,两人月收入1万元左右,每个月都可以寄一笔钱回到家里。

  “掌握知识技术真的太重要了。”阿马古力·吐迪说,她现在负责质检和新职工培训,帮助更多人提升职业技能;还用业余时间学习行政管理。“这样以后就业机会更多,工资也会再高一些。

  位于和田地区皮山县的和佳新村是当地易地搬迁安置点。在这里,入驻的村民可选择将大棚、羊圈等流转给企业经营,自己作为产业工人在企业就业,从事林果、畜牧等工作。新村通过企业代培来传授种植和养殖技术,让村民掌握技能,长期稳定脱贫。

  阿卜杜喀迪尔·麦麦提尼亚孜今年34岁。2018年,一家四口搬进新村,他和妻子负责大棚的水管理、育苗和采摘。两年多时间,家中添置新的家具、电器。夫妻俩已掌握豇豆和辣椒的育苗和管理技术。“我们打算,以后自己经营蔬菜大棚,进一步提高收入。

  前一段时间,邻居家小女儿考上大学,阿卜杜喀迪尔·麦麦提尼亚孜坐不住了,回家叮嘱孩子“好好念书,以后也跟姐姐一样读大学”。妻子笑他心急,毕竟大儿子也才12岁。

  “其实也不算早了,”阿卜杜喀迪尔·麦麦提尼亚孜说,以前村里都不是很重视教育,自己小时候也没念过什么书。“我们的下一代一定会比我们懂更多知识,过更好的日子。”(完)

截至10月底新疆市场主体达223.6万户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任华、通讯员赵婷从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获悉:截至10月底,新疆登记在册市场主体223.中国新疆网
10月疆电外送新能源电量占比超三成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陈蔷薇从新疆电力交易中心有限公司获悉:10月,我区疆电外送电量为76.中国新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