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让庭院经济成为致富“聚宝盆”

15.07.2015  18:09

    新疆库车县齐满镇齐满一村村民吐尔地·沙比尔说:“我养的鸡是果园鸡,鸡吃虫子,粪便成为肥料。我还参加了合作社,通过租赁10只羊发展生产。别看我家院子不大,可这些小家禽及林果能为我一年增收近万元。我顺手收拾收拾庭院就能增收。”(据《新疆日报》7月13日报道)

    庭院经济是循环经济最小的单元,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虽然它对财政贡献率不大,却是创富于民、增富于民、藏富于民的富民产业,如果再参与到互联网+模式,足不出户把绿色食品卖遍全疆、全国也不是不可能的。

    在新疆,尤其是在南疆三地州,人均耕地面积少的县市发展庭院经济就是一个很好的增收手段。但是,发展庭院经济,想呈现一定的规模,甚至想把创业融入其中,从而带动就业,仅仅依靠农民自身的力量恐怕远远不够。目前,把发展庭院经济作为促进结构调整、实现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积极引领农牧民自主创业促进多元增收,正成为住村工作组积极促成的一项“村级工程”。有的地方正积极引导农民围绕“”字做文章,瞄准市场行情,大力发展具有“短、平、快”优势的庭院经济,通过政府从政策和技术上的支持,让庭院经济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使“方寸之地”变成了农民的创收之所。库车县提出了“发展小微企业和家庭作坊,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工作思路,按照一乡一品、一村一业的要求,重点打造了刺绣、织袜、地毯编织等11个专业村。目前,全县共发展家庭作坊56户,带动1000余人就业。这种通过采取思想发动、大户联动、典型推动、政策驱动等措施,鼓励和引导村民充分利用庭院及周边土地资源,通过种养、产品加工等方式拓宽增收渠道的做法受到了农民的喜爱和认可。

    在庭院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地方,政府都不搞“一刀切”,而是遵循“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加则加”的原则,引导村民大力发展适合自己的生产项目,这是一条值得推广的经验。这样就能形成以种植水果、蔬菜、食用菌等为主的“种植型”,或是以养鸡、养鸭、养猪为主的“养殖型”,抑或是以加工服装、工艺品为主的“加工型”等庭院经济模式。为促进庭院经济发展,有的地方还在强化服务上下功夫,组建了庭院经济发展服务中心,走出了一条小庭院、大市场、新产业的路子,引导更多的庭院成为了精细农业的示范基地、绿色产品的加工车间和生态旅游的休闲去处。

    与此同时,笔者认为,发展庭院经济,还应积极发挥妇女和妇联组织的作用,促进其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充分发挥妇女及家庭的作用和优势,积极引导妇女利用房前屋后的零星土地,在自家的庭院前后栽果树、种蔬菜、搞养殖、做刺绣等,做活庭院经济文章,真正把数万计农家庭院的“方寸之地”建成各具特色的致富“聚宝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