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设施农业产业高效持续发展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成效显著
1月12日,喀什地区疏勒县疏勒镇阔纳巴扎村艾尔肯·吾布力的温室种植的葫芦瓜采收已经接近尾声。在温室中央,艾尔肯的妻子划出一块地,正忙着育西红柿苗。2014年,艾尔肯依靠种植温室大棚,收入达到了5万元。用他自己的话说:“比过去打馕过日子强多了。现在有地的话,我还要多建几座温室。”
在疏勒县,像艾尔肯这样依靠科技种植温室作物致富的农民有2700余户,共种植温室大棚2790座,棚均收入在2万元左右。疏勒县设施农业产业的发展得益于自治区“十二五”重大科技专项“新疆设施农业产业高效持续发展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的支持。
“十一五”时期,通过国家和自治区各类科技项目的实施,我区设施农业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一批具有新疆区域特色的设施农业技术成果,建立了新疆设施农业技术标准体系,规范了生产型日光温室设计方案,温室内相关配套设备也有一定程度的开发和应用,设施农业产业化技术服务体系初步形成。“然而从总体来看,当时我区设施农业的配套技术装备水平较低,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土地利用率低,空棚率较高,产业整体效益不高,严重制约了设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2011年新疆农科院成功申报了‘新疆设施农业产业高效持续发展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该项目总负责人、新疆农科院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所长王晓东说。
王晓东告诉记者,该项目以促进我区设施农业提质增效,实现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为目标,针对我区设施农业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通过跨地区、多学科、多部门开展了联合攻关。项目实施以来,结合各项目区设施农业实际发展情况,项目组积极开展了高效设施农业关键技术装备应用、设施园艺作物提质增效生产、设施农产品安全生产与质量控制等各项关键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据统计,截至目前,项目组共研究制定新型日光温室建设、主栽作物集约化育苗、有害生物防治、农产品安全生产及有机肥快速发酵标准化操作等技术规程30项,发布地方标准14项;优选设施优良品种147个;认定品种4个;优选出的新品种实现规模化应用,商品苗出圃6100万株;研发、筛选专用滴灌肥、微生物菌剂、低温沼气功能菌株、专用基质产品15种;提出抗风雪灾害型、戈壁型、盐碱型、荒漠型日光型温室建设方案7种,老旧日光温室改造方案4套;研发水肥调控、基质生产等设备4台(套);提出温室环境调控工艺和适用农机具配套方案、非耕地无土(少土)基质栽培、有机肥及低温沼气等技术模式和工艺7套;生产并示范推广小型设施农机具及温室环境调控等配套装备6200台(套),在全疆辐射推广31196台(套),产值上亿元。
该项目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吐鲁番地区、塔城地区共建立高效设施农业核心示范区4850亩,核心示范区亩产量较项目实施前增加15%至29.4%,平均亩产值达到1.56万元。同时在乌鲁木齐市、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吐鲁番地区、塔城地区、克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阿克苏地区、昌吉回族自治州等9个地州市、29个县建设技术辐射区8.68万亩,辐射区平均亩产值达到1.09万元,与项目实施前相比累计新增产值4.02亿元。此外,项目组共获得专利授权14项,发表论文50篇;在全疆培养技术骨干、农民经纪人、专业户2905人,培训技术示范户和农民41278人次。
“该项目最大的受益者是普通的老百姓。近两年来,疏勒县、阿克陶县等地都实现了冬季生产,品种从过去的白菜、菠菜等叶菜类拓展到黄瓜、西红柿等果菜甚至葡萄、草莓等鲜果类。反季节蔬果的大量上市,丰富了喀什市蔬菜市场,老百姓可选择的余地越来越大,蔬菜价格也越来越实惠了。”喀什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园艺中心主任买合木提·肉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