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与采访本的故事

04.11.2014  19:57

素有“新疆80后代表诗人”之称的乌鲁木齐晚报记者巩亮亮,在采访本写的字可以看成是“书法”。

    天山网讯(记者郭峰摄影报道)每一位记者都有一个采访本,记者工作,每天要接触许多人,和他们聊天,并且把与他们的谈话记录在采访本上。记者每次记录在采访本上的内容很多,但记者最终采用并“见报”的往往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其余的统统都留在采访本里,成了每一位记者宝贵的财富。

    采访本是可靠的朋友

    冯友,乌鲁木齐电视台记者, 2007年大学毕业后开始从事记者行业,截止目前大概使用了30余本采访本,但因搬家遗失了一部分目前保存有10余本。

    因为是电视新闻,冯友在采访前必须和采访对象进行沟通,提前在采访本上做好采访提纲,不然拍摄时会出现画面缺失等问题。他采访本里记录着许多人的故事,有感动的故事、有趣的事、新发生的事,也有老百姓关心的事。

    “对于我来说,采访本可能是另一个大脑的记忆,或者说采访本记录的是每一天生活的滋味。采访本就是一个诚实可靠的朋友,它不会因为没有电而抛弃你,不会因为程序出错无法响应你,更不会在关键时候短路。什么时候你需要回忆,只需要翻看它,它就会让你找到心仪的答案。”冯友说。

     采访本是青春足迹

    王亚芸,新疆日报社记者,2004年7月参加工作,至今在记者岗位上奋斗了十年。

    十年间,王亚芸的每一本采访本她都认真地保存起来,因为这些都是她的青春足迹,也是她在大千世界里走过的凭证和记录。在手机和录音笔横行的年代,王亚芸还是喜欢用笔头记录,只有笔头下的真实,才会让自己在撰写稿件时思路清晰。

    “因为在采访本里记录的,不仅仅是当时发生的新闻,还有参与其中的心情和当时所想。甚至很多记录都不能一一地呈现在新闻报道里,感觉有一份记忆珍藏其中。在回看当时书写的笔迹,都可以想见当时是休闲还是匆忙,甚至有些手忙脚乱。”王亚芸说,等岁月老去,坐着摇椅翻看这些记录的时候,想必会别有一番滋味。  

    视采访本为珍宝

    巩亮亮,乌鲁木齐晚报民生采访部记者,作为一名记者,职业写作之外,巩亮亮在新疆诗歌界颇有些名气,素有“新疆80后代表诗人”之称。

    巩亮亮外出旅游时,都带上采访本写旅途日记,眼观耳听,都记到采访本上。采访本行不离身,停不离手。看书读报,精妙句子,有趣事情,也都摘录在采访本上,用时翻翻查查,这会对平时采访和写作都有帮助。

    “记得有一次和采访对象聊天结束,他说要看看我采访的怎么样,他说的话是不是都记全了。他拿过我的采访本,翻了两页,然后愣住了,半开玩笑地说,这上面的字他怎么一个都不认识,还在其中找字考起我来……”巩亮亮笑着说,虽然采访本里的字迹潦草,但我视它们为珍宝。

    采访本见证成长

    宋建华,乌鲁木齐晚报要闻采访部记者,多次参与全国两会等重大采访报道。

    宋建华说,从2009年入职当记者到现在6年的时间,用掉了大大小小采访本100余个,平均一个月就要用掉一本。“这些采访本我都分类保存着,没事的时候翻一下,采访时的点点滴滴立刻涌上心头,这些采访本是我在记者道路上成长的见证,我会永久的保存。”他说。  

    “最多的一次采访在采访本上记录了10余页的内容,内容是关于乡村孩子上学难的问题,因为牵扯的人比较多,所以记录的内容也很多,虽然采访本里的内容最终没有全部见报,但也成了我美好的回忆。”宋建华说。

    采访本一本多用

    李俊,天山网记者,虽然当记者时间不长,但每次采访都会提前做功课,认真在采访本上列好采访提纲,方便与采访对象沟通。

    因为是女孩,李俊有记录消费清单的习惯,此时,采访本就变身为账本,采访本的尾页翻开,满满的都是账目表。  

    “采访本就好比是战士手中的枪,去采访没有带采访本就好比战士上战场没有带枪,自己‘打起仗’来都没有必胜的把握。”李俊说,在采访结束后,她都会仔细阅读采访本上所记录的内容,发现有错别字时,就会改正过来,方便写稿。

    小采访本内蕴含大世界,记录的内容加以整理,便成了记者们积累社会生活的材料,掌握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经验,有助于更好地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有了这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写起东西来,也更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