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锡伯族传统文化“活”起来

23.03.2015  13:03

    天山网讯(记者马雪娇报道)在不久前结束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本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唯一的锡伯族代表富春丽建议:抓紧保护锡伯文,解决满文档案翻译难题。其实早在2008年,她首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时就提出《建立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语言保护区的建议》,接着又提出《保护锡伯族语言文字的建议》,富春丽一次次传达着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人民保护自己文化的希望与坚持。250年以来,新疆的锡伯族为保卫边疆、建设边疆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伴随着漫长的岁月,锡伯族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锡伯文化,而这些文化为更多的人了解锡伯族打开了一扇窗,人们不仅可以看到锡伯族传统的饮食、服饰、刺绣、弓箭、舞蹈等多元民族符号,还能了解到锡伯族壮丽的西迁历史、厚重的文化积淀,在信息化发展的今天,锡伯族聚居地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正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努力推进锡伯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让“”起来的文化助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种文化传承过去与现在

    正像富春丽在两会上提到的,目前全国锡伯族人口20万,大部分居住在东北三省,本民族语言文字基本失传,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2.1万锡伯族人保留着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满语文化和锡伯族文化资源。

    锡伯文化在拥有十几万锡伯族的沈阳,没有被很好地保存下来,反而在遥远的西部边陲扎了根,中国锡伯语言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贺元秀分析道:“察布查尔县处于乌孙山北麓,伊犁河以南的河谷盆地,三面环山,特殊的地理环境使这里长期成为一个相对封闭的地区,受外界的影响较弱。对锡伯族继承和发展锡伯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贺元秀自己也是从小在察布查尔县长大的锡伯族中的一员,他对当时的交通环境记忆犹新,“伊犁河还没有桥梁,夏季尚能用渡船或羊皮筏来摆渡,冬季则只能等河面结冰之后才能通行,交通十分不便,从客观上阻碍了居住在这里的锡伯族人民与其他地区的交往。

    当然能让一种文化跨越时空,从过去被传承至今的,并不仅仅是地理因素,长期从事锡伯文化研究的贺元秀对自己的家乡了如指掌,他说:“当时的全民军事化管理也是促成文化相对完整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严密的八旗制度下,锡伯族的一个牛录(旗)就是一个用城墙包围起来的村落,城门有专人看守,不许闲人进出。种种限制使锡伯族没有机会与外界进行广泛的接触,使锡伯营形成独立、封闭的社会文化环境,内部民族单一,有利于锡伯族语言文化的传承。

    “当然这些都只是客观原因,主观原因是,锡伯族历来重视文化教育,在清代不仅设有私塾,还有官办义学。这些因素都对满文保存并发展成为锡伯文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锡伯族十分重视本民族的教育,锡伯营每个牛录都有私塾,晚清还创办学校, 锡伯子弟都学习满文满语,这对锡伯族继承和发展满文满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而且最重要的是,每一个锡伯族的儿女都有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正是这种民族情感促使他们一代代坚持不懈地去传承与传播自己的文化。”贺元秀说。

    “西迁”不仅锤炼了锡伯族坚韧不拔的民族气质,更是培养了锡伯族人强烈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锡伯族人虽然人口不多,却能让自己的文化远近闻名,并为中华民族语言和古文字的传承作出了巨大贡献。著名女演员佟丽娅曾义务担任锡伯族形象大使,在很多场合都为传承锡伯族古老的民族文化而努力。大型纪录片《望长城》、《中华之门》节目主持人焦建成,也成为电视领域里锡伯族的形象大使和领军人物。他曾拍摄《大西迁》,通过他的视角展示新疆锡伯族西迁的历史文化,以及深深的故乡情与民族情。作为全国人大新疆团唯一的锡伯族代表,富春丽不止一次地在全国两会上提出保护察布查尔县独有的锡伯文化资源的建议。曾经有一位来过察布查尔县的知名博主写过这样一句话:“我被锡伯族人顽强的生命力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所震撼,几乎我见到的每一个锡伯族人都恨不能从康熙开始给你讲锡伯族的历史和文化;几乎所有的锡伯族人都希望你知道锡伯族的一切骄傲。

    让文化在现实中“有所作为

    特殊的地理环境与社会环境,为一种文化的保存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如何让文化在陌生的土地上生根发芽,那就要靠传承与发扬了,去过察布查尔县的人都知道,在那里随处都可以感受到锡伯文化,漫步在大街小巷中,看到的都是用优美的锡伯文字书写的牌匾、路标。在学校,也很注重锡伯文和锡伯族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播。而在这些民族文化繁荣的背后是一个民族紧跟时代的坚守与改变。

    在目前全球一体化、信息化发展的冲击下,小语种的生存环境正在不断恶化,生存状况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威胁,很多少数民族语言正在逐渐消亡。而使用范围较小的锡伯文字与语言,同样面临着这一现实。但是相对而言,他们采取了更为积极的方式来挽救民族文字的消失,察布查尔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关晓军说:“现在,锡伯文在公务活动中的应用,学校锡伯语、汉语双语教学,图书教材出版等重要领域也出现萎缩现象,为了能够让我们的文字更加完善地传承与有效地被传播下去,我们已经结合现代化教育模式,积极推进锡伯族文字的教育工作了,首先,学校的锡伯文课程已经从原来的开设到小学三年级,改为延伸至高中,同时倡导各民族都可选修锡伯文进行学习。其次,我们请锡伯族的专家学者们对锡伯族语言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用寓教于乐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同时主抓现有的工作人员,以及社会上爱好学习锡伯文字的青年群体,让他们可以掌握锡伯文字的输入与拼写。

    记者了解到,从2011年初,察布查尔县县委、政府将锡伯文培训工作纳入到了全县干部教育培训计划中,并制定实施了《锡伯文培训班管理办法》,全力推进培训工作,让更多的锡伯族干部“会说又会写”。2012年,伊犁师范学院成立中国锡伯语言文化研究中心,致力于保护、传承、传播和发展锡伯族语言文字。

    提及察布查尔县锡伯族文化与现代文化结合的工程,关晓军提到两项,其中一项就是传统文化、艺术的挖掘、保护与传承工作,“保护与传承文化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文化活起来,以锡伯文字为例,我们正在采取很多措施推进锡伯文史档案的研究与翻译工作,一方面是希望锡伯族能够为新疆的维稳工作提供有力、可靠的历史依据,对国家的长治久安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档案中的文字活起来,让自己民族的文字有所用,当一种文化在现实中发挥出了实际作用,那么自然能够吸引年轻人来学习并传承下去。”关晓军说。

    目前,察布查尔县已正式组织了一批专家对新疆的锡伯(满)语更多的文献资料进行初步研究和翻译。该工作开展的同时,吸收了部分有基础的年轻人参与。

    察布查尔县锡伯族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锡伯族西迁节、锡伯族贝伦舞、锡伯族弓箭制作技艺、锡伯族传统婚俗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有锡伯族汗都春、锡伯族萨满舞蹈音乐、锡伯族民间故事、锡伯族抹黑节、锡伯族蝴蝶舞。记者发现,现在“非遗”之所以濒危,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受到现代观念和娱乐方式的冲击,年轻人对此不再感兴趣,造成各种民间艺术处于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

    其实不妨借鉴察布查尔县借助旅游节、冰雪节、西迁节等推广“非遗”项目,让更多的年轻人在节会上与之互动,并产生兴趣的做法。同时,将“非遗”的传播与当地的旅游景点结合起来,在旅游景点加入民族本土文化的特色、民间手工艺表演等,以此吸引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为民间艺术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平台,使各种民俗活动得到更多展示的机会,相信到时参与到其中的年轻人会逐渐多起来。

    将民族文化根植于时代发展中

    关晓军介绍:“目前察布查尔县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的另一个工程就是推进艺术文化的发展。其中一项是打造高端精品文化,我们特意邀请了新疆音乐家协会主席努斯勒提·瓦吉丁创作了大型交响乐《跟着太阳走》,此外正在排练歌舞剧《丝路郁垒》,这两部作品都在结合爱国主题、民族团结的基础上,将现代的文化融合在民族文化中。我们希望让广大的民众可以通过这些精品文化融入到民族文化的发展中来。

    自治区音协副主席佟吉生提及这部《跟着太阳走》交响乐时说:“这是首次将锡伯族本民族的音乐与交响乐融合在一起,展现出了全新的音乐风格,对于锡伯族音乐的传播与发展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可以说是以现代文化引领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典范。

    察布查尔县锡伯文、满文的信息化建设也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一大进步。2013年8月,索贝特——锡伯文、满文输入法研制成功,在传统模式下,锡伯文、满文的学习极其困难,锡伯文、满文输入法无疑是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知识不断研究、改进、创新本民族语文学习和教学的一种新的方法,能够极大地促进锡伯族民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学习锡伯文的热情。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可以说锡伯族文化在信息化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2014年4月23日,锡伯语言文化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项目已启动,该项目组组长贺元秀说:“该项目将利用录音、录像等现代化手段,采集和记录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锡伯语口语和民间说唱文化经典,建立包含锡伯语口语语音系统、词汇系统和话语系统的原生态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和说唱文化资源有声数据库,从而为锡伯族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和传承作出贡献。

    除了信息化的建设,与高校牵手,提高文化软实力也是察布查尔县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发展本土文化的一大创举。2012年7月,新疆大学与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通过干部挂职锻炼、选派科研小组科研攻关、建立社会实践实习基地等,在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等领域开展广泛合作。

    2014年4月10日,察布查尔县与新疆师范大学签订《新疆师范大学·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双方将共建“锡伯民族文化产业开发研究中心”。新疆师范大学与察布查尔县还有设立研究生实习基地、参与当地教师培养、教育改革等合作项目。

    2014年11月29日,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与察布查尔县签订满族—锡伯族历史文化传承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合作内容包括对满文史料翻译进行规范化;培养满文翻译、研究人才;创办满文翻译、研究教学实践基地等等。此外,双方还在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广泛合作。

    此外,察布查尔县与伊犁师范学院、辽宁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电子科技学院等科研机构都有合作。察布查尔县与疆内外高校频频牵手,在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展开了广泛的交流合作,这俨然成为其发展现代文化以助力民族文化的一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