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百姓吃得起药是硬道理

08.05.2015  15:47

  某日,去一药店买药,见家人常用的一种标价为168元的药,在这家药店里竟然卖到了198元。问店家,同一种药为何价格如此悬殊?对方无言。药品从进价到卖价究竟有多少利润,卖家心知肚明,而消费者永远是一头雾水——弄不清楚,只有任宰。

  其实,关于药价,关于医改,无论是政府机关,还是普通百姓,都说了不少、议了不少。“5月5日,国家发改委等多部门发出的药价改革通知称,我国将于今年6月1日起,取消绝大部分药品的政府定价,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这意味着在我国已实施15年的药品政府定价机制将于本月底结束。”(见5月6日《中国青年报》)政府取消药品定价,将之交给市场,对百姓是利好还是利空,药价是涨是跌?这在目前虽然是个未知数,但可以肯定的是,政府部门真心希望药价能回归理性,让广大消费者能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低药价带来的实惠。然而,尽管多年来政府部门为药品降价做了大量努力,但雷声大雨点小,药价高居不下的现象依然存在。从出厂价到市场零售价,一个普普通通的药品有着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利差,已非秘密。如何让百姓不再问医问药就心里打鼓?医药改革应直面问题,开启破冰之旅。让百姓看得起病,买得起药,是问题的关鍵。否则,因病致穷的现象还将屡见不鲜。

  为了让百姓吃得起药,不少国家都出台了一系列的制度,如在英国,“每家制药企业实际获得的最大资金收益率是单独与英国卫生部协商确定的,通常由国家报销的药品的资金收益率必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一般为17%—21%。”印度模式的经验是医疗体系公开支持并监管国内药品厂商,敦促其以低廉的价格将药品提供给国内消费者。在日本,药品从出厂到零售,每一环节的加价比例都有严格限定,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药价上涨。

  尽管国情、地域不同,就医购药环境也有一定差别,但,他山之玉,可以攻石,任一国家的好做法、好经验,都值得我们借鉴、考量。因为,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变化,无论医改如何改、药价如何定,让百姓吃得起药都是硬道理。(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