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警方提示:朋友圈内信息真假难辨勿轻信

24.12.2014  06:01

  

  制图/李刚

  需要的东西有人免费捐赠,李红心中狂喜万分。可当发现这竟是一场骗局时,她无比气愤:“居然打着公益的幌子造谣,太可恨了!

  李红是乌鲁木齐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市区)石油新村街道工运司社区辖区某老年公寓负责人,冬天天冷,她想为老人们添置一些被褥等物,却因为手头资金紧张,暂时未能购入。

  12月20日晚上,李红在浏览微信朋友圈时突然看到一条信息:“现有宾馆新装修退下来的床、床垫、被褥、枕头等50多套免费提供,需要的敬老院、贫困户联系:18503551977。”希望得到爱心人士捐助的李红未向发布消息的朋友核实信息的真实性,便拨打了信息中的电话号码。

  “您好,您拨的电话已开通来电提醒业务,短信通知请挂机,留言请按2。”李红失望地挂了电话。不料没一会儿,李红收到一条短信:“你好,帖子是我帮朋友转发的,有什么需要你联系他就好。”李红想,既然对方能回短信,应该也能接电话。她再次拨通电话,却依然是语音提示。“信息里留着这个电话,可电话主人又让我联系其‘朋友’,但又不告知‘朋友’的联系方式。让人摸不着头脑。”李红发短信给对方希望能获悉其“朋友”的联系方式,却始终没有得到回复。

  “八成是条虚假信息,只是不知是否存在诈欺行为。”事先未查询话费的李红并不确定是否被“吸费”。

  记者拨打了该号码,归属地显示为“山西长治”,拨通后依旧只有语音提示。记者在网上搜索发现,自12月12日起,该信息开始在百度贴吧、微博、朋友圈内疯传,目前多已被删除。

  记者调查发现,很多被热转热议的微博、微信后来经证明都是虚假信息。比如之前曾有一条儿童被拐卖的消息在朋友圈疯传,后据警方证实,该信息的不同版本达上百个,数万好心网民被骗。经查,该信息中的电话号码有吸费之嫌。

  警方梳理了这类虚假信息的特点:话题多与个人利益相关,且多以好心人为诉求目标;转发信息相当便捷,只是举手之劳。“这些信息一类涉及欺诈,不法分子或留下吸费号码,或套取手机信息。另一类是为了博取转发量、关注量,故意诱导舆论。”石油新村派出所民警建议,市民应提高警惕,增强对信息真实性的判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