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新十景”观察系列报道 “大银行”续写新疆金融史
(记者 刘俊佑)2003年,乌鲁木齐市开展新十景的评选活动。重新整修开业的“大银行”被首府专家和市民提名进入“乌鲁木齐新十景”的候选名单,并在最终市民投票评选中,脱颖而出,被评为乌鲁木齐市“新十景”之一,后来又被确定为乌鲁木齐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从1943年建设至今,在70多年的风雨历程中,可以说,“大银行”见证了新疆金融史的沧桑变迁,也成为乌鲁木齐市标志性建筑之一。那么,十一年后,“大银行”的发展情况又如何呢?近日,本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说起“大银行”,不少人会立刻想起乌市南门附近那栋斯拉夫式建筑风格的老建筑,不错,它正是新疆和平解放前的新疆省银行——新疆金融业的发源地。这座如今看来普通的建筑,或许已经被很多人遗忘,但鲜活的历史已经被载入史册,作为乌鲁木齐市文物保护单位,也作为新中国的一个金融窗口,现在的大银行虽然变了模样,但是它的职能没有变。
历史:
马拉人抬历时三年建成
在我区老一代摄影家张昆元的记忆中,“大银行”不但见证了新疆金融史的发展,更见证了新疆政治、文化历史的发展。至今,他依然保留着不少关于“大银行”的照片。
张昆元说,后来,他看过一些资料才对“大银行”有了深入的了解。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大银行”一带是迪化(今乌鲁木齐市)南大街老商业繁华区。有闻名全市的津门永盛西食品店、同泰兴和俊兴德等老字号百货店,还有山西、陕西帮商贾联合经营的大型货栈“西丰商行”和官办的“公济当铺”。当时为了修建“大银行”,这些商号都进行了搬迁。这也印证了《新疆金融志》的记载,1930年7月1日,新疆省银行在迪化(现乌鲁木齐市)成立,随后就迁到了明德路,当时仅为几间土木结构的平房。1938年12月,新疆省银行改组为新疆商业银行,毛泽民出任第一届理事长。“大银行”正是从毛泽民担任理事长的1943年开始建设的,由于当时物资缺乏,如今看来不大的一个建筑,在当时却花费了3年多的工期,直到1945年才建成。而建筑本身所用的材料都是从苏联进口,施工过程中没有任何现代化的建筑机械,全部靠马拉人抬,应该说,是当时比较轰动的一项重大工程。
现状:
金融服务与金融文化相融合
2003年8月26日,“大银行”前彩球高悬、锣鼓喧天,装修改造后的“大银行”——工商银行乌鲁木齐明德路支行(以下简称“明德路支行”)重新开业。它专门在二楼设立了新疆金融历史展览馆,以时间的箭头指引参观者一同走进新疆金融历史发展的画卷中,20世纪40年代银行使用的电动记账机、磁石电话机、天平、手摇计算器以及硬分币清点器等物一一呈现在参观者的眼前。
成为乌鲁木齐“新十景”之一后,“大银行”更吸引了全国各地来乌鲁木齐市的游客,大多数人都会慕名找到明德路1号的明德路支行,在宏伟壮观的“大银行”的门前廊柱处留影,并参观金融历史展览馆。
为了使广大客户充分感受到明德路支行品牌化的服务优势,体味到品牌化服务的金融文化内涵,明德路支行依托“大银行”的品牌,将服务作为打造信誉、维系优质品牌的重要手段,把金融服务与金融文化相互融合,努力探索一条运用文化手段打造精品服务窗口的新路子。
据明德路支行营业部办公室的负责人介绍,“大银行”里的金融历史展览馆,展现了两千多年来,中国内地各省份和新疆发行、出土、收藏的钱币及众多金融文物、资料,见证了新疆金融发展的历史以及新疆和我国内地各省份的金融贸易交流活动的历史,深刻地证明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展览馆真正传递给参观者的是新疆古代和近代的钱币文化史。在新疆本土制造的各种钱币中,迄今发现有汉代二体钱(和田马钱)、王铢钱、龟兹五铢钱、龟兹小铜钱、高昌吉利钱、突骑施钱、西州回鹘钱、黑汗钱(喀喇汗钱)、察合台汗国钱、准噶尔部普尔钱等,这些展出的钱币具有鲜明的地区特色和民族特色,它们是新疆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钱币文化宝库的重大贡献。
事实上,现在的“大银行”,既保持了党的光荣传统,弘扬了新疆的金融历史文化,更成为新疆金融业比较有代表性的金融服务窗口之一。
未来:
继续书写新疆金融史
“大银行”的承继者——明德路支行,在“大银行”原有的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中,不断积极开拓“大银行”品牌文化的宽广度。在平时的管理工作中,明德路支行将金融业务工作与企业文化品牌创建工作紧密结合,坚持业务发展与企业文化品牌创建工作并重,做到企业文化品牌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时,该支行的全体员工充分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广泛参与各种社会公益宣传活动。并且,他们还以“大银行”为平台,积极向国内外的游客宣传“大银行”的历史文化底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新十景”的特殊意义和品牌价值。
明德路支行有关负责人说:“‘大银行’的梦,就是厚积薄发、不断腾飞、再续辉煌,让‘大银行’不仅是新疆金融历史的见证人,更要成为新疆金融业新时代发展中的‘排头兵’和‘常青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