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国际要闻 本周焦点:霍金宣布启动“突破摄星”计划

18.04.2016  13:03

  (4月11日—4月17日)

  本周焦点

  霍金宣布启动“突破摄星”计划

  俄罗斯亿万富翁尤里·米尔纳和著名科学家斯蒂芬·霍金12日宣布,将携手启动一个1亿美元的项目——“突破摄星(Breakthrough Starshot)”计划,目的是研制一款直径约10厘米、重几克的新型“纳米飞船”,并让数千艘这样的飞船组成舰队,向距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半人马座阿尔法星进发,并发回图像。

  其设想是利用传统火箭发射母体太空船,将数千个“纳米飞船”带往轨道,光束枪发射的高性能激光将在数分钟内将“纳米飞船”加速到20%的光速,驱动其飞向目标,到达目的地后通过搭载的小型激光器将数据传回地球。

  本周明星

  VR技术首次成功直播手术过程

  当地时间14日下午,英国医生莎菲·艾哈迈德在伦敦皇家医院手术室,成功为一名70多岁的结肠癌患者实施肿瘤切除手术,并首次通过虚拟现实技术(VR)对手术全程进行了直播。手术过程由两台360度摄像机进行拍摄,然后利用VR和360度影像制作公司Mativision的360度VR播放器进行了直播。这是360度视角摄像和VR技术首次用于立体式医疗。

  外媒精选

  数学计算不精确的芯片另有他用

  一个不能保证每次计算都精确的芯片能有什么用处呢?事实上,它在处理很多其他问题上能得到较好的结果。Singular Computing公司生产的一种芯片,不能正确的执行数学运算,但在处理某些困难计算任务上可能更有效率,譬如高分辨率雷达成像、从立体照片中提取3D信息,甚至深度学习等等。

  一周之“首”

  四肢瘫痪患者首次恢复部分运动能力

  美国科学家使用大脑运动皮层记录的信号,首次成功地让一名瘫痪患者恢复手的运动能力。被试者在植入电子“神经旁路”后,电刺激系统让被试者可以进行独立的手指运动,以及六种不同的手腕与手部活动,并让他可以抓握、操纵和释放物体。而此前这种方法还没有展示过任何一个在人类中成功实时恢复运动能力的案例。

  数据首次存入DNA内并可无损读取

  美国华盛顿大学和微软的科学家在DNA储存数据方面的研究更进了一步:他们通过将1和0编码转换成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和胸腺嘧啶这四种构成DNA的核苷酸序列,把图片和视频成功储存在DNA片段中,并实现了数据的无损读取。最新研究或将彻底变革计算机存储方式。

  运动粒子被首次发现能远距离交互

  美国和墨西哥科学家发现,运动的粒子即使距离很远,也能相互作用,这一交互完全基于它们的运动且适用于各类运动粒子——无论是活体细胞还是磁性金属粒子。此项发现或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某些天然生物系统的行为,找到制造能将药物递送到身体某些部位的人造活性物质的新方法。

  本周争鸣

  中国人类胚胎基因编辑研究再引伦理争议

  中国科研人员对人类胚胎基因进行编辑的研究再次在国际上引发关注。此次处在舆论漩涡中心的是广州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他们使用CRISPR技术对人类胚胎的基因组进行了修改,目的是使其能够抵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感染。研究人员使用的是有缺陷的人类胚胎,并在实验结束3天后销毁了胚胎。专家称此次研究未超国际学界“划定范围”。

  “最”案现场

  6000多个碳原子组成迄今最长碳链

  奥地利科学家在实验室大量合成出有史以来最长的稳定线性碳链,其由6000多个碳原子组成,或有助最终批量制造出目前已知的最硬的物质——碳炔。新研究合成的稳定线性碳链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接近碳炔的“产品”,也是碳炔批量生产的关键步骤,但在具体应用之前,还需更进一步的研究。

  迄今距地球最近的超新星“现身”

  根据海底神秘同位素提供的线索,德国的研究团队发现了一颗迄今为止距离地球最近的超新星,并且它的爆发时间就发生在过去数百万年前,相对而言是一颗较为年轻的超新星。这一研究对人们了解恒星的形成,以及地球周围的恒星环境具有重要的价值。

  前沿探索

  再生技术成功重建人体食道组织

  美国威斯康星医学院使用一种市售的非生物支架和捐赠者的表皮再生组织基质,重建并修复了一名24岁男子的全层缺损食道。当四年后拆除支架时,患者没表现出吞咽问题,完全能继续正常饮食并保持体重。迄今为止,采用这种再生技术成功治愈人体组织尚属首例,以前只在动物身上测试过。

  组成生命的分子能在星际空间形成

  科学家一直想厘清氨基酸和糖等组成生命的分子的起源,而法国和丹麦科学家通过重现星际空间的恶劣环境证明,大量组成生命的分子能在类似星际空间的环境内生成,因此宇宙中的蛮荒之地或是一切的开始之处。如果有机分子能在星际空间这样不宜居的环境中形成,那么未来发现生命的几率也有望提高。

  一周技术刷新

  微型机器人能高效清除废水中重金属

  水中的重金属污染是工业活动带来的常见问题。由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科学家带领的一个国际团队最近开发出一种微型机器人,能迅速清除工业废水中的污染物和重金属,经回收处理后还能循环利用。该研究有望带来一种高效经济的污水净化方法,其距开发智能修复系统也更近一步。

  美投资二维宇宙飞船清理太空垃圾

  NASA将投资研发二维宇宙飞船,这种航天器使用特殊的二维薄膜材料制成,可以包裹住太空垃圾并使其离开轨道。二维宇宙飞船的推进剂以液体形式储存在两片薄膜之间宽度为10微米的缝隙中。一个大小为1平方米的二维宇宙飞船重量约为35克,因此这种宇宙飞船将大大降低太空发射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