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西北干旱区灌溉面积不应超300万公顷

26.07.2016  14:40

来自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的沈彦俊和郭英基于相关未来气候情景,对未来60年高、中、低三种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的气候变化趋势进行了预估,并对未来气候情景影响下的西北干旱区水资源和农业灌溉需水的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水文学杂志》。

西北干旱区是我国水资源最短缺的地区之一。近几十年来,由于绿洲灌溉面积快速扩大,农业灌溉用水占到水资源总消耗量的95%以上。因此,研究未来气候变化对西北干旱区水资源供需的影响并提出针对未来缺水状况的应对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最新研究表明,未来气温的显著上升使农业需水量显著增加。在3种排放情景下,2016~2045年和2046~2075年时段,5种主要作物的年均灌溉需水量分别达到370.2亿~372.7亿立方米和371.5亿~389亿立方米,比1971~2000年历史时段的灌溉需水量增加42.7亿~61.5亿立方米。同时,径流的增加量与5种主要作物灌溉需水的增加量相当,甚至在有些流域小于灌溉需水量的增加。由于未来工业生活等其他需水量也会呈现增加趋势,这将造成水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的情况加剧。正是基于此,研究人员提出了控制耕地规模、提高灌溉效率和调整作物结构的应对策略。

研究发现,如果作物种植规模维持在2010年的水平,灌溉水利用效率须提高到0.73以上;如果作物规模控制到2000年的水平,灌溉水利用效率须提高到0.48以上;如果作物规模控制到1990年的水平,灌溉水利用效率须提高到0.4以上,才能使灌溉需水量达到1971~2000年历史时段的值。

研究还模拟了种植结构调整模式下的灌溉需水量变化,并且发现控制种植规模是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最有效措施。科研人员建议将西北干旱区的灌溉面积控制在300万公顷左右,并结合农业节水改造和种植结构调整等措施,实现水资源的适应性管理。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16-07-25 第4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