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失踪”的普京与“上眼药”的外媒

19.03.2015  12:00

    俄罗斯总统普京16日在圣彼得堡会晤吉尔吉斯斯坦总统阿坦巴耶夫,并如期出现在媒体记者面前,以行动打破他连续多日没有公开露面引发的有关猜测。

  最近一段时间,普京应该是西方国家和媒体“最关注”的国家领导人。从3月5日会见来访的意大利总理伦齐后,普京连续十多天没有出现在公开场合,也没有在媒体上公开露面,其中还包括推迟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三国领导人会晤。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西方媒体开始对普京行踪进行大量猜测性报道,路透社、法新社、美联社等西方通讯社也援引多个消息源不清的传言,以“普京在哪里”“普京不在场”“普京怎么了”等标题新闻予以报道。这些媒体的报道表现出两个共同特征:一是新闻以猜测为主,或者引用不可信消息源,或者引用模糊消息源,有的甚至不引用消息源;二是内容以丑化为主,“生病说”“身亡说”“整形说”“绯闻说”“政变说”,没有一种猜测是“善意”的。

  普京何以如此受西方媒体的关注?这首先与普京在俄罗斯的强大影响力有关。自普京担任俄罗斯总统以来,作为这个国家的强势领导人,其个人影响力在俄罗斯政坛变得越来越重要,其为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争取的话语权也变得越来越大。基于此,普京的一举一动都广受媒体关注,包括俄罗斯本国的媒体。除此之外,更与当前西方国家与俄罗斯的紧张关系密切相关。不同于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面对西方国家特别是北约东扩的步步紧逼,普京没有选择通过妥协让步让西方接纳俄罗斯,而是选择强硬反击。这在很大程度上让西方国家“很不舒服”,更让他们梦寐以求的对国际事务的主导作用大打折扣。这一点在乌克兰危机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本欲扶持一个亲西方的乌克兰政权上台,结果却使克里米亚分离出去,并火速加入俄罗斯。如此“失败”局面,直接促使西方国家和媒体给予普京更多的“差评”。

  克里米亚争端已经持续一年多,孰是孰非虽尚无定论,但美国和欧盟已对俄罗斯实施了多轮多方面的制裁,而普京领导的俄罗斯也没有妥协让步,反而对西方国家发起了反制裁,这使得西方国家在与俄罗斯的博弈中处于明显下风。面对普京这样一位总统,西方国家已经有些束手无策。恰逢普京连续十多天没有公开露面,对于西方媒体而言,自然不会错过这样一个给普京“上眼药”的机会。就像俄罗斯反对派领导人涅姆佐夫遇刺案发生后,西方媒体立即把矛头指向普京,暗示有可能是一场“政治暗杀”。从一定意义上说,西方媒体对普京“失踪”的各种各样猜测,代表的也是西方国家“巴不得”的结果。因为一旦普京“出事儿”,哪怕是传言他“出事儿”,都有可能减少俄罗斯与西方对抗的砝码。因此,给普京“上眼药”,也是西方分化打击俄罗斯的一种手段。

  “被失踪”的普京,无形中也试探出了西方媒体的态度。在他们的潜意识中,俄罗斯是一个强势国家,而要对付强势国家,也许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让普京“失踪”。所以,不管俄罗斯官方如何表态,许多西方媒体仍热衷于把普京“失踪”的信息传递出去。事实上,这些年被西方媒体“如此关注”领导人不在少数,因为它们早已习惯戴着有色眼镜看问题。对于那些不讨西方喜欢的、不倒向西方的、与西方关系不睦的国家及其领导人,西方媒体可谓是“巴不得出事儿”,甚至不惜无中生有,极尽挖苦、丑化之能事。这不是什么“八卦”,而是给领导人“上眼药”,甚至是故意诋毁。

  普京“被失踪”的猜测终于可以画上句号了,但西方媒体炒作的各类“阴谋论”恐怕还会层出不穷。(丁建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