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非遗"展"闹元宵" 国家级、省级、市级纷纷亮相

13.02.2017  12:03

看花灯、猜灯谜、赏民俗……伴随着形式多样的民俗活动,元宵节悄然而至。与往年不同,蓬莱今年除了传统的庙会、花灯等民俗活动外,还重点打造“蓬莱印记·仙境民俗非遗展”,赋予节日浓浓的文化气息。

非遗”传承寻得新载体

正月十六上午,蓬莱市宝龙广场一楼西厅门庭若市,走近一看,原来是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项目在此展演。展演现场,色彩艳丽、工艺精良的山东鲁绣,惟妙惟肖、生动传神的剪纸艺术,精雕细琢、质朴厚重的胶东锔瓷等非遗项目纷纷“露脸”,展位前围满了观赏的市民。

把彩纸对折两次,然后沿中缝开始剪,不熟练的话可以在纸上先描摹出线条。”剪纸艺术传承人张娟秋正在现场教授剪纸爱好者,不少市民拿起剪刀跟着这位老艺人有模有样地学起来。市民刘女士拿着刚剪好的“金鸡报晓”乐得合不拢嘴,“剪纸艺术充满魅力,张老师像变魔术一样几分钟就能剪出一个惟妙惟肖的艺术品,太神奇了,今天借这个机会得跟张老师学个‘一招半式’。

进广场、入校园、下乡村,非遗传承寻得新载体。据了解,蓬莱文化资源丰富,有着国家级“非遗”1项、省级“非遗”4项,烟台市级“非遗”14项。“为进一步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我们积极探寻传承载体,除了在人流密集的商贸广场进行展演,还将非遗传承与美丽乡村建设、书香校园建设以及乡村旅游等载体相结合,推动非遗持续传承发展。”该市文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创新传承焕发“非遗”生命力

葫芦上雕刻大千世界,八仙葫芦成为特色礼品畅销海外;博采众长的胶东锔瓷技艺走“定制路线”,设计出蝴蝶、花朵等不同图案;面塑艺术与时尚元素相融合,让作品不再“形式单一,看着呆板”……

这玫瑰花卖不卖,多少钱一盒?”在面塑展位前,经常会听到有市民上前询问。摆在展位显眼位置的玫瑰花并不是娇艳欲滴的鲜花,而是面塑传承人门振国用粘土几经揉捏、切刻塑造而成。“粘土是一种新型的面塑材料,与之前的糯米面相比,颜色更加艳丽,持久性与可操作性更强。”门振国看着备受欢迎的面塑艺术品得意地告诉记者,“非遗项目要想‘活’在当下,必须要与时俱进,今年我不仅用了新材料,在塑造题材上也紧跟形势,情人节快到了就捏点玫瑰花,圣诞节还可以捏苹果。

与现代审美相融合,非遗项目闯出了一条新路子。走进山东鲁绣展位,传承人曲慧珍正在赶制一幅名为《花开富贵》的作品,只见一针一线来回穿梭,艳丽百花跃然眼前。“想在市场上更有竞争力,除了技艺上精雕细琢还必须要融入传统文化血脉进行原始创新,作品符合现代审美需求才有价值有生命力。

90后、00后“接棒”非遗传承技艺

年轻人更懂得彼此的品味与需求。”胶东锔瓷传承人王安亮是一枚不折不扣的90后,与父辈相比,大学毕业的他思维广阔,在推动胶东锔瓷非遗项目时更有激情和感染力。“我学的护理专业,但医学并不是我的兴趣,后来捧起了姥爷当年留下的‘饭碗’,因为之前有美术功底,所以还蛮有干劲和激情,既然传到了我这,我就决心把它做好做精。

参加展演的传承人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不少项目的现有传承人表示,已经找到年轻的接班人。11岁的丁伟航是面塑传承人门振国的徒弟,每到周末他便会跟随师傅学习技艺,这次展演中丁伟航展示出了自己的作品,“我一直很喜欢捏橡皮泥,现在跟着师傅学习面塑技艺算是自己兴趣,也让我的周末生活更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