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欧42年 英国为何仍“疑欧”?

25.05.2015  11:25

   新疆日报网讯       英国媒体报道称,卡梅伦将于下周向议会提交脱欧相关议案,这将是本届卡梅伦政府履新后提交的首份议案。卡梅伦在竞选时曾表示,英国将于2017年就是否退出欧盟举行公投,有媒体甚至质疑,脱欧公投可能会提前至2016年。

  将时钟拨回到“欧共体”(欧盟前身)成立的1957年,那一年英国是站在这个新组织外部的“观望者”和“犹豫者”。四年后,拥有“光荣孤立”外交传统的英国终于坐不住了,开始申请加入欧共体。进入“欧洲俱乐部”的过程并不顺利,英国曾申请三次,其中两次被法国否决。直至1973年,英国才正式成为欧共体的成员国。

  至今,英国入欧已经长达42年,在此期间,英国借助欧洲一体化提供的便利,获得了较大的政治、外交和经济利益。与此同时,由于根深蒂固的文化和外交传统,英国国内长期存在着“脱欧”和“疑欧”的思想。在卡梅伦第二次组阁后,国内在“脱欧”问题上的争议更为激烈。是依然留在欧盟内,还是回到40多年前与欧洲大陆若即若离的时代?

  今天,卡梅伦和英国民众再次走到十字路口,历史静待他们的选择。

  戴高乐两次否决英国申请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法国和西德为首的欧洲大陆国家开启欧洲一体化进程,于1957年成立欧共体。在法德塑造欧共体时,英国一直是观望者。后来英国的态度发生转变,原因是欧共体市场在经济上对英国构成吸引力,同时美苏关系出现缓和。面对英吉利海峡对面逐渐形成的联盟组织,英国决定加入。

  1961年8月,英国麦克米伦政府正式提出加入欧共体的申请。同年10月,欧共体派出代表同英国展开谈判。为了显示诚意,麦克米伦首相曾跟法国总统戴高乐推心置腹地说:“大英帝国已不是光荣孤立时代的英国了。在我们国家,很多人,特别是青年人,感到我们应该创造一部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历史……让我们把欧洲团结起来吧。

  不过戴高乐没有领情。1963年1月14日,戴高乐宣布:拒绝英国加入欧共体。

  1964年,由威尔逊领导的英国工党掌管英国,为解决经济增长乏力问题,威尔逊政府更加青睐欧共体这个平台。1967年5月,威尔逊代表英国政府第二次申请加入共同体。然而,在当年的11月,戴高乐再次否决英国申请。他的理由是,英国刚刚因国际收支危机而被迫宣布英镑贬值,弱势的英镑将会给欧共体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

  两次申请都被戴高乐拒绝,当时的欧洲舆论认为,只要戴高乐在位,英国就不会申请成功。戴高乐自己也承认这一点,他曾说“英国有朝一日将加入共同市场,但毫无疑问那时我将不在位了”。

  1969年4月,戴高乐被迫辞职,继任的蓬皮杜总统给英国申请开了“绿灯”。1971年5月,英国时任首相希思在巴黎与蓬皮杜会晤,就英国加入欧共体问题交换意见,双方互相作出让步。6月下旬,英国终于同欧共体就加入条件达成原则协议。1973年1月,英国、爱尔兰和丹麦正式成为欧共体成员国。

  担心“布鲁塞尔怪物

  欧洲一体化在加快发展的同时,这个庞然大物的决策程序正受到外界质疑。有人说,欧盟的决策过程像巴洛克艺术般花哨,由此产生的妥协成果模棱两可,常被人批评为“布鲁塞尔怪物”。英国成功入欧后,国内“疑欧”情绪并未缓解,其在是否加入欧元区问题上的决定,就体现了英国对“布鲁塞尔怪物”的担忧。

  1992年,欧盟首脑会议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签署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决定在1999年1月1日开始实行单一货币欧元,并在实行欧元的国家实施统一货币政策。实际上,1993年,在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马约”正式生效的同时,“马约”赋予了英国政府自行决定是否在1999年加入欧元区的权利。此例外权是通过一个附加文件得到的,为英国暂时远离欧元区提供了法律依据。该文件规定,到1999年1月1日,即使英国符合“马约”的标准,它也可以不加入欧元区。

  当时,保守党的约翰.梅杰担任英国首相(1990年至1997年出任英国首相),其对加入欧元区持排斥态度,但是碍于欧盟成员国的身份,才宣称英国对欧元采取“等等看”的政策。

  2011年10月31日,英国《金融时报》网站刊登梅杰的文章,他在这篇题为“英国为什么拒绝欧元”中解释称,我们预见到了欧元区的结构性缺陷,没有让英国加入欧元区,这也是一个客观事实。我们认为,未建立财政联盟的货币联盟具有很大风险;强大的北部经济体不太可能与南部经济体“趋同”(尤其是在两德统一之后)。我还有一个政治上的反对理由:加入欧元区并废除英镑,将使英国政府丧失关键的政策选择。正因如此,我才在1992年的马斯特里赫特会议上决定不让英国加入欧元区。

  1997年5月,年仅44岁的托尼·布莱尔出任政府首相,成为20世纪以来英国最年轻的首相。工党出身的布莱尔政府倾向于尽早加入欧元区。布莱尔曾说:“欧元已变为现实,如果我们持续避开欧元或是装作欧元不存在将是十分愚蠢的想法。

  2002年1月1日起,欧元纸币和硬币正式流通,但英国、瑞典和丹麦决定暂不加入欧元区。在欧元正式流通后进行的第一次民意调查表明,只有21%的人认为英国应该加入欧元区,而73%的英国人反对加入。

  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田德文认为,英国的政治文化更加倾向于保障自由、减少管制,对于“布鲁塞尔怪物”的担心在英国各界中普遍存在。同时,由于英国是一体化进程的晚到者,在共同体内总觉得处处吃亏,这种利益考量强化了英国的“疑欧”情绪。欧债危机发生后,身处欧元区之外的英国还是受到不小的影响。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表示,与保守党相比,工党政府比较亲欧,对加入欧元的态度更加积极。不过,总的来说,英国社会长期存在“疑欧”的历史渊源,它并不愿意与欧洲一体化捆绑在一起。

  “疑欧派”群体性崛起

  5月7日开始的英国大选以卡梅伦再次成功入住唐宁街10号为结果。在此次大选中,此前一向轮流执政的两大政党保守党和工党都不再拥有绝对优势,反而名不见经传的英国独立党开始影响国内政局和民意。

  成立于1993年的英国独立党,为英国极右翼政党。是英国一个反泛欧主义的政党,一向主张英国退出欧盟。独立党的崛起增加了英国“疑欧派”阵营的实力。竞选期间,独立党打出的宣传广告充满了“反欧”倾向。其中有一份广告宣称,“欧盟控制英国”,独立党领导人法拉奇甚至在一次竞选活动中竟然高呼:“我要从欧盟手中夺回我们的国家”。

  由于欧债危机的持续蔓延,独立党关于脱离欧盟和移民政策改革的主张赢得越来越多的支持。2009年,独立党首次获得欧洲议会席位;2014年5月,在举世关注的欧洲议会选举中,独立党竟然成为欧洲议会中英国第一大党。

  以去年欧洲议会选举为契机,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多国“疑欧派”中的极右翼政党力量开始壮大。世界知识出版社和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近期联合出版了《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蓝皮书2015》,蓝皮书指出,极右翼政党在英国、法国、丹麦都取得了超过20%的支持率,超越主流政党成为国内第一党,这是欧洲议会选举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现象。

  据蓝皮书提供的数据,尽管主流政党在欧洲议会中仍占据70%的席位,但此次选举结果的明显变化是反欧盟、反建制的极端政党比例大幅攀升,其中极端右翼政党可谓“群体性崛起”,有26个极右翼政党共计获得135个议席,占总席位的18%,是上届议席数的两倍。

  2015年“疑欧派”中的极右翼政党将更大程度地影响英国、法国等国的对外政策走向。蓝皮书预测,在极端右翼政党中,除中东欧国家政党多属于“温和疑欧派”外,包括英国独立党、法国国民阵线和意大利五星运动在内的政党都属于“强硬疑欧派”,其主张退出欧盟和欧元区,将长期影响欧洲一体化进程。

  卡梅伦的脱欧相关议案能有什么结果,还真不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