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美丽“塞外江南”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州谱写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30.09.2015  11:4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地处新疆西天山北部的伊犁河谷内,是全国唯一的副省级自治州。伊犁河谷气候宜人、山川秀美、生态宜人。在伊犁,随处可见郁郁葱葱的松林、绿野连绵的草原,还有清澈奔腾的河流,因此,伊犁也被人们称为“塞外江南”。

  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当地环境保护工作创造了优势,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怎样更好地保护当地优美、脆弱的生态环境,伊犁州在前进的道路上也在不断探索。

  2010年,在伊宁市举行的伊犁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座谈会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强调,坚持走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道路,精心呵护新疆生态环境,确保新疆山川秀美、绿洲常在,为伊犁州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2012年,自治区明确提出“生态立区 环保优先”和“两个可持续”战略要求,进一步坚定了伊犁州优先保护自然生态的发展理念。

  伊犁州先后出台了《伊犁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及一系列发展规划,要求各县市坚持生态优先,积极创建生态示范县,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发展绿色经济。

  2013年10月,环境保护部公布了第六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名单,伊犁成为新疆唯一入选的地区。

  在不断的探索、创新中,伊犁州探索出了一条经济发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当地的绿水青山也正在变成“金山银山”,生态文明的建设成果正在惠及越来越多的各族群众。

  新源县:将公路放入大自然

  时值九月,在国家5A级景区伊犁州新源县那拉提大草原里,新疆首条景区生态公路引起了游客们的关注。

  这条景区生态公路名叫那拉提盘龙松——乌孙古墓公路,全长26公里,自2012年9月起开工建设,历时3年的建设,即将全线竣工。那拉提景区管委会主任王世海介绍说,3年来,那拉提盘龙松——乌孙古墓公路的修建只用了4个月,其余时间都在恢复公路周边的生态环境,这在新疆公路建设中尚属首例。目前,公路沿线自然景观已基本恢复,创下了“将公路轻轻放入大自然中”的奇迹。

  要在国家5A级景区修公路,怎样使自然环境尽可能不遭到破坏?如何做到在建设中保护,在保护中建设?经有关部门现场勘察和反复论证后,决定试着修建一条“路景相融”的生态旅游公路。公路修好后,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路段采用不同的生态修复方式。在公路两边的边坡,放置木头构建网格,然后在网格中种植或移植小草等植被;或者移植草皮和播撒草种绿化,以恢复公路沿线的自然生态。

  王世海说,那拉提景区的建设和管理是新源县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自1999年那拉提景区开发建设至今,新源县先后制定了《那拉提草原旅游风景区总体规划》、《新源县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与草畜平衡管理办法》,按照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的标准严格要求,实行禁牧、休牧、轮牧等措施保护景区自然资源,先后投入200万元资金保护景区空中草原草场。同时,用围栏将7万亩的草场围起来,并完善了生态保护类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经过不断努力,2014年,那拉提景区被环境保护部、国家旅游局联合命名为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保护生态的同时,新源县坚持“走进草原、走进毡房、体验和感悟那拉提”的设计理念,积极发展生态旅游。目前,那拉提景区为周边乡镇直接和间接提供就业岗位1.1万个,引导带动当地农牧民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从事旅游经营,年人均增收达800元。

  随着配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新景点、线路的开放和旅游娱乐项目的丰富,那拉提景区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前来参观的游客日益增多。据统计,2015年上半年,那拉提景区游客人数达到53.15万人(次),同比增长52%,旅游收入达1.09亿元,同比增长75%。生态旅游成为保景富民带动当地农牧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渠道。

  伊宁市:伊犁河增添城市魅力

  伊宁市地处天山北坡西部伊犁河谷中心,素有“塞外江南”、“花城”、“苹果城”等美誉。近年来,伊宁市通过实施一系列重点生态工程,城市生态环境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森林覆盖率由8%提高到13%,城市建成区的绿化覆盖率由30%上升到39.11%。伊犁河两岸景观带更是成为一道贯穿伊宁市的独特风景。

  为打造美丽伊宁,伊宁市坚持规划先行,按照“生态环保优先”的原则,明确市域功能分区后,编制了生态绿地系统规划、城市水系及湿地保护等相关生态保护规划,加大了以伊犁河为主的生态规划建设。

  2011年,伊宁市委、市政府决定依托伊犁河景区进一步打造伊宁市旅游产业。从城市旅游发展的角度考虑,将伊犁河景区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目的就是要把伊犁河景观区域打造成具有影响力的、对整个城市具有支撑作用的旅游区域,实现伊宁市从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跨越。

  同年,在对口援建城市南京市的帮助下,伊宁市完成了《伊宁市伊犁河景观带核心区城市设计》规划,按照“东扩、南移、西进、北拓”的空间发展战略,将伊宁市伊犁河景观带整体定位为“国际门户、民族之窗、伊犁客厅”的重要空间载体,通过景观带建设展现伊宁市历史悠久、多民族融合、现代文明融为一体的综合形象。

  2012年,伊宁市城市建设“一号工程”伊犁河生态景观区破土动工。

  2014年,在投资17亿元建设伊犁河两岸40平方公里景观带的基础上,又投入2.8亿元实施了中央景观轴、望伊阁、伊犁之风雕塑、丝路花海、亲水平台、摄影台、音乐广场酒吧屋等26个重要旅游项目工程和门禁、区间车、旅游公厕、休闲座椅、标识标牌等配套设施。

  在巨资打造伊犁河景观带的同时,伊宁市加强了对县域湿地的保护。

  “湿地、河流是伊宁市生态立市的基石。由于没有得到有效保护,伊宁市湿地面积逐年减少,鸟、鱼等生物的生存环境受到影响。”伊宁市委常委艾则孜·阿合买提介绍说,伊宁市境内目前尚存7块湿地,总面积有868亩。从2013年至今,伊宁市先后启动了320亩东苑湿地公园保护性恢复工程、后滩湿地修复工程、城市水系与湿地保护工程等多项工程。工程全部结束后,受保护的湿地面积可达1328亩,1000多户人家将被迁移至安置小区。

  昭苏县:候鸟栖息的天堂

  2015年9月16日,伊犁州昭苏县再次迎来了数万只灰鹤。对于昭苏人来说,这样的景象并不陌生,这里已成为各类候鸟栖息繁衍的天堂。

  昭苏县河流众多,水域面积广阔,湿地资源异常丰富,湿地总面积近7万公顷,占伊犁州湿地面积的三分之一。

  近年来,昭苏县通过天然草场封育、围栏禁牧及湿地保护等工程,使县域的自然生态环境进一步改观,同时,湿地萎缩和湿地功能退化趋势也得到了有效遏制,湿地动植物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区域生态环境更趋良好。

  2009年~2010年,昭苏县实施了包括湿地保护工程、湿地恢复工程、能力建设三项工程在内的特克斯河上游湿地管护区建设项目。在管护区内建设了管护站,开展了边界勘定进行、界桩埋设等工作,为管护站建设了瞭望塔,配备了瞭望设备。同时,开始对管护范围内的湿地生态进行恢复。通过特克斯河上游湿地管护区建设项目的实施,初步建立起特克斯河上游湿地保护管理和监测体系,使特克斯河上游湿地生态系统及其基本功能得到有效维护,并逐步趋于良性循环,实现了特克斯河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区域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此基础上,2013年,昭苏县实施了伊犁特克斯河上游湿地保护工程项目,对全县湿地进行封育保护。

  2014年,昭苏县申报并成立了新疆昭苏特克斯河国家湿地公园。昭苏特克斯河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昭苏县西北部,面积104万亩,包括生态保育区、生态恢复区、合理利用区、科普宣教区和管理服务区。湿地公园里生物种类丰富,其中,有高等植物143种、脊椎动物106种、鱼类13种、鸟类90种。

  一系列保护措施的实施,使昭苏的湿地生态得到明显改善。2013年的秋天,一对世界濒危鸟类、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卷羽鹈鹕曾现身这里。

  2015年3月,昭苏特克斯河国家湿地公园成功入选了国家湿地公园。这意味着特克斯河国家湿地公园的管护基础设施将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体系更加完备。同时,湿地独具的生态系统和生态景观必将成为昭苏旅游新的着力点,成为拉动昭苏旅游发展和增加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在环境保护部将伊犁州列为第六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后,伊犁州决定取消生态环境良好的昭苏县年度考核中的GDP指标,主要考核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指标。昭苏县也率先成为伊犁州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区试点示范创建县。通过科学编制规划,开展生态乡村创建、环保专项行动、农村环境整治等项目的实施,昭苏县生态文明创建工作成绩突出。目前,昭苏县自治区级生态乡镇场实现了全覆盖,其中,7个乡镇场被推荐申报国家级生态乡镇。同时,创建自治区级生态村33个,创建生态乡镇数量居伊犁州第一。

  特克斯:绿色崛起的“八卦城

  特克斯县位于中天山脚下,被称为“八卦城”。在哈萨克语中,特克斯意为野山羊众多,蒙古语意则是平原旷野、水源纵横。特克斯县拥有良好的生态资源和环境。全县8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绿野绵延、山川秀美,大小河流18条,水质可达到国家Ⅰ、Ⅱ类标准。2013年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为78.85,名列全疆第二。2014年成为全疆为数不多的列入国家主体功能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序列的县。特克斯县的卡拉峻草原随同天山整体于2013年被纳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从实际情况出发,特克斯县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从多个维度着手,向生态要发展,变劣势为优势。

  在基础建设、旅游、现代农牧业等产业发展中,特克斯县坚持一个基本遵循“规划为引领”的原则。2011年,着眼于“两个可持续”的发展理念,特克斯县在全疆首个提出打造“两个可持续”示范县的目标,并在全疆率先编制完成了《两个可持续示范县总规》,同时延伸编制了生态环保和建设、水资源保护等一系列生态环境方面的规划。此外,把生态创建、环卫综合整治纳入部门、干部绩效考核。

  为了推进农牧业的现代化,特克斯县推行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打造了全疆优质种畜基地。同时,加大对草场的保护,鼓励群众种植饲草。特克斯县在每个乡镇组建牧草合作社,通过实施草原生态奖补机制、草畜平衡项目等措施,使草原休养生息,有效提升了畜牧业效益并保护了生态,使草场退化形势得到遏制,为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基础。

  同时,特克斯县坚持打绿色牌、走特色农业发展道路。目前,特克斯县已申报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45种,特克斯县的苹果和山花蜜两项地理标识获得国家认证。在全疆率先启动了农村电子商务建设,将全县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统一包装、上网销售,拓宽销售渠道,建立了现代农业产业链,为农牧民增收提供了保障。

  2012年,伊犁州在生态保护重点县特克斯县和邻近的昭苏县实施差别化政绩考核政策,弱化GDP指标考核,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指标考核。此后,特克斯县确定了“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目标,加快发展旅游业。

  2014年,全县游客、旅游收入分别增长11%、46%,荣获了“中国首批低碳旅游示范县”、“全国最佳生态宜居旅游名县”等称号。2015年1月~8月,特克斯县卡拉峻景区实现购票人数7.66万人(次),超出预定目标68%。生态旅游还实现了稳定就业,推进了当地的富余劳动力转移,全县旅游就业人数达1.66万余人。

  目前,特克斯县正对旅游业开发的PPP模式和旅游富民模式已在全疆推广,这也进一步增强了特克斯县发展旅游业的信心。

  根据特克斯县制定的绿色GDP发展目标,到2020年,特克斯县经济结构将进一步优化,绿色GDP比重将超过全县GDP的85%。届时,特克斯县生态环境质量将进一步优化、绿色经济发展壮大、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成为全疆绿色发展示范县。

  尼勒克县:打造甜蜜宜居生态名片

  尼勒克县位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东部,因风景优美素有“百里画廊”之称。“经济欠发达、资源优势明显、生态环境脆弱”是尼勒克县的总体特点。

  尼勒克县矿产资源丰富,有煤、铁、铜、铅、钨等各种矿产约30个种类。近年来,尼勒克县充分考虑自身良好但脆弱的生态环境,立足县情,牢固树立“环保优先”的理念,以最顶尖的规划设计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最严厉的法律手段严守生态保护“底线”,实现尼勒克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制度、生态文化竞相发展。

  早在2010年,尼勒克县就成立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领导机构,研究部署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解决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负责、政协支持,环保部门统一监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环境保护工作新格局。

  2012年4月,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在尼勒克县实地检查指导工作时提出,“要本着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坚持生态优先、强化环境保护,把伊犁建成全疆‘两个可持续’示范区。本着‘素面朝天、还其自然’的原则发展旅游产业,把伊犁河谷努力打造成为世界级的旅游精品。

  为了有效保护唐布拉风景区生态,尼勒克县大力实施了生态修复工程,先后共投入1.16亿元用于开展生态环境修复,累计恢复面积163.8万平方米。

  松湖铁矿是尼勒克县域一家矿山开发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公司不断改进工艺流程,使尾矿回水使用率达到85%。同时,加大环保治理力度,建立完善环保绿化管理制度,增加环保设施投入,实现了生产、生活废水零排放。截至目前,公司用于生态环保建设的资金已达1千万元,主要用于尾矿建设和草原生态的恢复,矿区绿化面积达到应绿化面积的95%以上。2013年4月,公司获得了“国家级绿色矿山”荣誉称号。

  此外,尼勒克县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封育、退耕还林、天然草原植被恢复、退牧还草、水土保持等生态治理工作,依法取缔24家无序开采砂石料场,率先在伊犁州直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和环境质量监测工作,生态修复效果明显。

  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尼勒克县主打生态牌,把资源优势变为生态优势、生态优势变为经济优势。2015年,尼勒克县提出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畜牧大县、旅游名县、文化兴县五大战略,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经济。目前,尼勒克县已提出建设甜蜜多彩宜居的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

  近几年,生态旅游业开发成为尼勒克县发展生态经济的支柱,蜜蜂养殖产业已成为居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目前,尼勒克县的蜂蜜、花粉等系列产品已形成品牌,一大批蜂农也依托“甜蜜产业”过上了甜蜜的小康生活。2014年,尼勒克县全年完成旅游接待6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近5亿元,是2010年的12倍。

  尼勒克县还利用生态创建系列工程,积极开展群众性生态科普教育活动,使生态文明理念渐入人心。唐布拉景区先后被命名为首批全国中小学生环境教育基地和首批新疆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天山黑蜂产业园也成为伊犁州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

  巩留县:伊犁河谷的璀璨明珠

  巩留县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地库尔德宁森林景区,还有“野生植物博览馆”野核桃沟,在“塞外江南”的大地上,巩留散发着璀璨的光芒。

  库尔德宁森林景区曾于2005年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森林。为了保护这块人间净土,2012年,巩留县启动了库尔德宁草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巩留县在库尔德宁草原自然遗产地内实施了草原禁牧,禁牧面积达8.8万亩,涉及2000多名牧民,禁牧区里5.47万只标准畜转移到了原农区使用的边远大夏场。这一举措使库尔德宁草原植被得到恢复。根据2012~2014年禁牧区植被监测结果显示,禁牧区植被盖度达100%,牧草平均高度从60厘米提高到85厘米,产草量从每公顷2310公斤(干重)提高到3224公斤,提升了39.6%。

  为保障牧民收入,巩留县参照草原生态奖补机制政策,对自然遗产地禁牧区草原牧民发放补助,允许将禁牧区作为打草场利用,保障牲畜越冬。

  自库尔德宁世界自然遗产地升为AAAA级景区后,景区每年接客量不断攀升。与禁牧前相比,牧民的年收入不减反增。目前,库尔德宁景区从事旅游服务牧民达45户,年增收约6万元。截至目前,巩留县旅游人数和收入分别比上一年同期增长了27%和47%。

  巩留县坚持把保护当地优美的生态环境作为出发点。巩留县2015年工作报告中就提出,坚持不唯GDP论,坚持环保优先,无论发展工业还是农牧业,围绕生态开展工作。

  在一次媒体采访中,巩留县委书记张耀华曾表示,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在短时间内开发发展速度会快,但可能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或破坏。企业由于对资源的垄断控制,也很容易与当地农牧民争地争利,发生矛盾。坚持政府主导,有序开发,发展速度可能慢一点,但长久看有利。

  秉承着这一发展理念,对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巩留县坚决说“”。

  伊犁中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原为伊能高科碳化硅有限责任公司。厂区位于巩留县城东10公里处,碳化硅生产项目于2005年6月建成投产,设计年产碳化硅1万吨。由于公司碳化硅生产工艺较为落后,且耗能高、污染高,对周边环境产生较大影响。为打造低碳绿色经济,巩留县毅然将碳化硅项目关停,帮助这家公司重新定位企业发展方向。经过全面考察,在巩留县党委、政府的支持下,这家公司建设起年产两万吨的颗粒饲料加工项目。企业正常运营后,预计每年可实现产值3750万元,增加就业岗位25人。

  巩留县在农牧产品发展中也积极探索走绿色道路。目前,已成功申报无公害和绿色产品各3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1个,2015年预计可成功认证无公害和绿色产品2个,有机产品1个。

  虎爆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是巩留县一家集有机农业研发、种植、加工、贸易于一体的企业,主要经营有机爆裂玉米、玉米粉、玉米糁等产品。这家企业按照巩留县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坚持“健康生活源于自然”的低碳理念,发展生态节能现代化农业。目前,在国内有数十家经销商,同时,已经拥有了日本、韩国、马来西亚、越南等国外客户。

  今后,巩留县还将把光电、风电、水电项目等作为发展重点,利用低电价优势培植科技含量高无污染的新材料产业,利用交通枢纽的优势发展物流产业,发挥生态环境优势,发展健康养老产业,把巩留的青山绿水逐渐变成“金山银水”。

  流淌在伊犁河谷的喀什河波光粼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