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志聪:援疆教师在喀什“琢玉”

15.09.2014  15:19

2013年11月的一个晚上,在惠州博罗中学教了9年英语的聂志聪做了一个梦。梦里的风景和自己生活的地方迥异,四周都是连绵不断的群山,山顶是皑皑白雪,自己的面前是一条山路,飞沙走石,尘土弥漫。自己就在这条路上走着,走着,恍惚间看到很多孩子在对他微笑,让他觉得心里暖暖的。

那是聂志聪得知惠州正在选拔广东省第七批援疆干部后不久。3个月后,当他和其他5名援疆老师一起飞越八千里山川,脚踏实地来到这片塞外土地,梦中的景象与现实重合为一,更加清晰的是孩子们淳朴的笑容。

聂志聪29岁,和援疆同事比起来还很年轻。站在还会做梦的年龄尾巴上,他很庆幸自己有机会出来看看世界。“如果不来新疆,三年之后,在博罗依旧是按部就班地上课,援疆让我有更多机会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我又能为社会做些什么。‘西部大开发’以前只是在书本上知道,实践中才了解到它的含义很深,很远。

喀什,据称是维吾尔语“喀什噶尔”音译的简称,有“玉石集中之地”的意思。聂志聪和其他一批又一批援疆教师正在将淳朴的石头细细琢磨,挖掘内在的光彩。

磨炼

在年降水不足70毫米的塞外

新疆与惠州,地图上的直线距离超过4000公里。2014年2月19日,元宵节刚过,聂志聪作为援疆教师的一员飞越八千里山川,经乌鲁木齐转机来到喀什,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第一中学任教。

干燥,是初到喀什的人最直接的感受。据气象记录,该地区年均蒸发量超过2000毫米,年降水量却不足70毫米。与之相比,根据《2013年惠州市水资源公报》,惠州去年降水量是2288毫米,相当于喀什的30倍。援疆的半年多时间,在聂志聪的记忆里,一共只下了两三场小雨。走在室外,每时每刻,粗粝的尘土都在提醒他,这里是塞外的新疆,这里是大漠与戈壁遍布的西域。

作为教师,不停地说话意味着需要不断喝水,干燥的气候更加让嗓子冒烟。然而,当地的基础设施尚不完善,特别是聂志聪所在的第一中学草湖学区,距离喀什市区大约28公里,平均每两三天就会发生一次停水或停电,为时半天。

聂志聪还清楚记得自己到喀什的第二天,按照在惠州的作息起床,早晨7点多的喀什还是星斗依稀。挤了牙膏,正要洗漱,一拧水龙头才发现没水。来到教学楼,同样停水,只好去小卖部,平生第一遭买来矿泉水刷牙。问了当地教师才知道,由于经常停水,储水是大家日常必做的“功课”。从那之后,不管在室内还是室外,聂志聪都会携带一个水壶。

一间办公室十几位老师只有一两台电脑,抽空做好电子课件,英语课上放了一半突然停电,就白做了。因此除了电子课件,还必须准备一份可以口头进行的教案。此外,宿舍里没有热水供应,洗澡也只能用热水壶烧。由于采购困难,生活费并不便宜:2个荤菜1个素菜就要18元左右。

在聂志聪看来,“困难多少有一点,但都在自己接受范围内,也是一种锻炼。”按照计划,援疆“锻炼”的时间是三年,事实上有的人连半年都待不下去。

在援疆之前,聂志聪已经在惠州做了9年的英语老师:2005年毕业后到博罗职业高级中学初中部任教,2008年调入博罗中学担任高中班主任和英语教学工作。说起为何主动要求援疆,他说,自己看到一个材料,之前一批的一名援疆教师中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学生平均成绩提高了30多分,让他很受感染,认为自己也有能力做出贡献。

并非所有希望参加援疆项目的教师都有机会实现。根据《关于选派广东省第七批援疆干部的通知》,此次援疆共需副校长1名,教师5名,而进入教师初选名额的就有10名。作为博罗,更作为广东中学教师的代表,能给所援助的第三师第一中学带来什么,是聂志聪从得知通过选拔时便开始思考的。

教学

一身兼三职针对性培养

同为援疆教师,在第三师第一中学任副校长的刘剑锋说,在整个喀什地区,该校和喀什地区二中被认为是最好的学校,高中的学习压力大,对援疆教师同样。值得庆贺的是,2014年在援疆教师的协助下,三师一中共有2位同学考取清华,6位同学考取北大。

成绩上不来,援疆就没有作用,不能全盘按照原有的(教学)方式,要因地制宜将两边的加以融合。”刘剑锋说,这和聂志聪的看法不谋而合。

听话,淳朴,但是学习自主性不强是当地学生的学习特点。聂志聪在上学期尝试了名为“高效课堂”的教学方法:全班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以学生为主体,把老师布置的问题讨论解决。这一在惠州推行效果很好的方法有些水土不服。当地学生普遍英语基础比较弱,开始的时候全班没有一名学生能够流利朗读课本,很多学生会问英语音标等基础内容。这让以熟练掌握基本知识为讨论前提的“高效课堂”不得不放缓进行。

由此,聂志聪开始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以跨越单词关为突破口,要求每天背诵并听写10个单词和2个句子,这样每个单元的80个左右单词,学生可以按时消化完。“单词相当于子弹,机关枪没子弹打不响,要想打响需要很多单词做储备,才能有合适的表达。

同时,给每个学生一个机会,写一篇100到120个单词的英语短文并当堂朗读,话题自己决定,按照学号轮流。这种方法不仅锻炼了英语读写能力,也让班上3名原本非常内向的学生变得开朗。聂志聪常常鼓励他们:“读错是正常,不敢开口就一直没有改进,不能怕读错,都有从不熟到熟的过程,英语读写更多还是心理问题。

报考哪所大学是高三学生最关注的话题。对于学习成绩较差、失去学习信心的学生,聂志聪未言放弃,通过网络下载励志故事,结合自己以往教学中遇到的实际例子,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精神鼓励。

在草湖分校,2014年4月,学校教导主任专门找小聂谈话,坦承学生的基础确实很薄弱,希望他能想办法给他们提上去。这让他既觉鼓舞又觉压力。

9月开学后的这个学期,聂志聪需要同时教授2个班,周六每个班还要上两节连堂课。除了聂志聪之外的5名英语老师,有4名是刚刚走出校园,教学经验不足,因此他在担任英语教师和班主任之外,还担任英语备课组长,任务更重了。

名字

拉近八千里距离的秘密

给学生以信心和知识,给年轻同事以教学经验,聂志聪自己也收获满满。

在喀什学校的办公室,当他看到有班主任批评学生上课玩手机,只是很简单地教育两句,学生就哭了。这种淳朴让他有所触动:广东的学生可以很大胆和老师交流、聊天,但当老师批评学生,学生可能还会嬉皮笑脸。喀什的学生大多不会追潮流,但对老师特别尊敬,走在路上一定点头打招呼。

在喀什机场,受援学校的领导和同事到机场去接,由于之前特意拿到每名教师的照片一一对照,见了面就能立即喊出所有教师的名字,也让他觉得心里很温暖:援疆选择没错。

这一招也被聂志聪用在了自己的工作上:到校第二周,有个学生上课时喜欢做小动作,聂志聪特意点名让他回答问题。他下课后找到老师,很吃惊老师这么快就知道自己的名字,诚恳接受了批评,此后改善了很多。“如果老师能更早认出学生名字,学生对老师会更多尊重。”聂志聪总结说,“每个人都有惰性,在学生心理成长的重要阶段,尤其需要教师的引导,也可以借助班干部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和自律意识。

在自荐援疆时,聂志聪并没有想三年是长还是短,看到通知需要中级、英语,觉得自己条件都满足,不想放过锻炼机会就填写了资料,直至入疆。环境变了,心态不改,最大的满足都来自于学生。9月8日中秋节,同时也是聂志聪的29岁生日,再之后两天便是教师节。学生的短信祝福塞满了他的手机,其中有一条这么说的:将来,无论我成为参天大树,还是低矮的灌木,我都将以生命的翠绿向您祝福,我的老师。(王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