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关注老年人受骗:环环相扣,防不胜防

16.09.2015  09:28
原标题:诈骗,为何缠上老年人(鉴政·关注老龄化社会的法律问题③)

  朱慧卿绘

  9月10日,江苏农行如皋支行与当地警方联合开展老年人防范诈骗知识专项宣传活动。 刘晓静摄

  环环相扣,诈骗防不胜防

  ●有的地区70%的诈骗案件受害人是中老年人

  73岁的梁大妈是广西桂林市龙胜县的一位普通农民。“我是苦日子过惯了,不舍得花钱。”即便有自己卖菜卖鸡的收入、儿女孙辈的孝敬,梁大妈对自己还是能省就省,总想为后辈减轻点负担。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对自己一毛不拔的老人,却将自己的积蓄全部拱手让人。2015年4月,梁大妈的孙女玩耍时摔折手臂,入院治疗。一名“道士”恰巧来到村上,对梁大妈说算到她家有恶鬼,已经傍上一人,其他人可能还会有血光之灾。梁大妈深信不疑,赶紧询问破解之法。“道士”自称通晓法术,只要梁大妈给他5万元“敬神款”就可以保全家无恙。梁大妈毫不犹豫将自己所有的4万元积蓄拿出来,还向旁人借了6千多元,一并给了“道士”。当“道士”拿到“敬神款”后,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相比之下,北京市朝阳区的王大爷则幸运多了。在公园晨走时,王大爷碰上了老套的“掉钱捡钱”骗局。幸亏王大爷提议调取公园监控并求助值班民警,做局的托儿才悻悻而去。后来王大爷才知道,这个“掉钱捡钱”的把戏已经在公园里骗到不少老人了。

  长久以来,老年人一直是各种诈骗案件的“重灾区”。据媒体报道,仅2012年陕西西安就发生电信诈骗案件1241起,涉案金额4410万余元,其中70%的受害人是中老年人。 针对老年人实施诈骗一般分为祈福型、医疗型、投资型、骗婚型,对此类犯罪有研究的江西省兴国县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颜梅生总结道,“自称‘神汉’借口帮助遭遇灾难的老人祈福获得钱财,或者假冒医生等,对患病老人先是想方设法地套近乎,接着施以‘温情关怀’,高价向老人推荐药物。

  诈骗老年人案件呈现被骗人数众多、受骗数额巨大、跨区域集团作案等特点。2014年,广东省公安机关接连破获多起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涉案金额均超过2亿元,涉及受骗者均在2000人左右,其诈骗对象也以中老年人为主。

  受骗上当,多因情感淡漠

  ●老年人无人陪伴和缺乏关怀,给了犯罪分子乘虚而入的机会

  都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为何饱经风雨、阅历丰富的老人,却反倒成了破财吃亏、受骗上当的“老糊涂”呢?

  “一些老年人因经济状况不够稳定,期望能有机会致富,而他们往往又是投资理财风险防范最弱的群体。也有些老年人随着身体机能逐渐衰退,病痛增多,对生活的不确定感、对死亡的恐惧感增强,特别迷信各种‘神奇’的疗法。”颜梅生指出,老年人在物质、健康上有着一些特殊需求,骗子们恰恰迎合了老人的心理,抓住其软肋、“对症下药”。加之一些老人由于思维变慢、知识缺乏、分析判断能力下降,面对日益花样翻新、层出不穷的骗术,自然难以识别,很容易被花言巧语、歪门邪说迷惑。

  除了图钱财、求健康,在诈骗老年人案件中,诈骗分子利用老年人更看重“情感价值”这一特点行骗也占了相当一部分。

  首先,犯罪分子利用老人对亲人的关心。“活到这个年纪,也没啥多想的了,就是希望孩子们都好好的。他们好了,我就觉得好,即便是我替他们受苦都愿意啊!”梁大妈被骗之后曾如此说道。当得知家人已经或者可能遭遇不幸的消息,老人往往会情绪失控、理智失效。而大多数诈骗人员则利用各种途径方法获得老人家庭的确切信息,假装不经意间抖搂出来,更是将老人引入精心布置的陷阱。

  老年人无人陪伴和缺乏关怀,给了犯罪分子乘虚而入的机会。中科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曾在2010年对全国29个城市的4945名城市社区老人做过抽样调查,结果发现,将近四成的老人存在抑郁问题,比起一二十年前有明显提高。

  传统的中国家庭中,父母子女之间不仅是物质性的“”,也有家庭精神生活的交互性、伦理文化的延续性,情感慰藉是老人晚年生活的刚性需求。俗语道:“父母在,不远游”,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加快,对老人的“孝顺”慢慢开始以银行寄出的钞票来衡量,而犯罪分子正是钻了子女在“情感账户”上透支的空子。

  另外,离开了曾经熟悉的工厂社区、单位大院,老年人对陌生人社会也有诸多不适之处。老一辈人习惯将“热情”看成“真心”,难以提防忽然出现的热心人展示的“爱心”与耐心,而被掏走了钱包。

  共同关怀,安享美好夕阳

  ●政府部门、社会力量、老年人亲属及老人自身均需要付出努力

  可以看到老年人一旦被诈骗上当,遭受的往往是财产和精神的双重打击,因此防患未然比亡羊补牢更重要。其中,政府部门、社会力量、老年人亲属及老人自身均需要付出努力。

  2014年12月10日,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公安部联合发布《中国老年人防诈骗指南》,指导老年人如何防止受到欺诈行为。《中国老年人防诈骗指南》包括防骗六招和40个案例,涵盖了网络诈骗、电信诈骗、街头诈骗、交友诈骗等内容,以发案率高低为主线,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非常适合老年人的阅读习惯,能有效提高老年人的防范意识。

  “很多时候,骗子的耐心真是惊人,‘想他人之未想,言他人之未言’,甚至都做到了很多我们都做不到的地方。”梁大妈的外孙陈先生对记者说。既然诈骗分子都能够把握老年人的情感脉门、情绪起伏,利用他们的空虚与悲伤,老人的家属不妨向骗子“学习”这一点,营造关爱、尊重老人的情感氛围,重建其乐融融的养老环境。而对于膝下无后的空巢老人,社区应当加强对他们精神生活的关注。

  老年人自身也需要练习“防骗内功”。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开阔视野,尤其是一些法制类节目和文章,社区内黑板报、宣传栏、标语等宣传,老人可以了解当前多发的各类诈骗手法,提高警惕,加强对诈骗伎俩的识别能力,从别人上当受骗的经历中汲取教训。

  “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对刚认识不久或不是知根知底的人提到钱的问题时,老年人应当高度警惕,不要相信他们“为了您好”“为您着想”“不要告诉任何人”之类的谎言。看病要去正规医院、购物要去正规商店、征婚要去正规婚介所、办事要走正规途径。当遇到重大困难时,老人最好与亲人好友一起商量。面对和睦团结的家庭,骗子的魔爪往往也会知难而退。  (陈定源参与采写)

  《 人民日报 》( 2015年09月16日 1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