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干部喜看洛浦新变化

23.10.2014  12:26

  □本报记者/陈晨

  通讯员/李蓉任小亮

  9月20日下午,洛浦县宾馆院内荡漾着满满的离情别意,85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满含热泪踏上待发的客车,在亲人朋友依依不舍的祝福中缓缓离去……

  这些老人都是曾经为洛浦的建设发展贡献了青春和热血、如今居住在异地的离退休老干部,在重阳节之际,县委、县政府专程邀请他们回来看看。

  洛浦异地离退休老干部回洛走访参观活动从9月15日开始。在此期间,老干部们参观了县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拜什托格拉克红枣基地、北京工业园区、民族风情园等经济建设发展亮点和热瓦克佛寺、玉龙湾风景区等旅游景点。

  面对今天的洛浦,老干部们感慨万千!

  现年67岁的维吾尔族老干部麦文兵,是县政协办公室原主任。他原来的名字是麦提努尔·热依木。他是洛浦县第一届高中毕业生,1968年毕业于喀什师范专科学院(现喀什师范学院)后,分配到现在的第十三师49团的汉族连队,在那里结识了现在的爱人。麦提努尔当过红卫兵,因崇拜全国战斗英雄麦贤得并与其合影,所以在1970年时就改名为麦文兵。1972年,夫妻俩调回洛浦县工作。1986年爱人调回江苏镇江工作,孩子们也都去了镇江。1994年,因身体原因,组织特批病退,然后一直居住在镇江。如今,麦文兵是镇江市伊斯兰协会常委,一直发挥着余热,在当地从事维文翻译、社区管理等工作,多次被当地政府评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社区工作先进工作者等。

  退休后的麦文兵曾先后回洛浦10余次,每一次都能看到变化。特别是这一次感受更深刻:“我退休时县城最高的楼房才5层,如今十几、二十几层的高层就有好几座。县城街道上汽车、摩托车、电动车排成长龙。到村里走亲访友,土路全变成柏油路了,也难得再看到毛驴车了。土坯房也没有了,到处是宽敞明亮的安居富民房,变化真的很大,真是越来越好了。本来这次回来,孩子们都不同意、很担心,怕我不习惯、不方便。到这里后我就每天打电话给他们‘汇报’行程,打消了孩子们的担忧。这里食宿、出行十分方便,内地有的用品、水果,这里都用,而且这里还有内地没有的酸奶子、烤包子、馕,谁不说自己的家乡好呢!

  1937年出生的高水莲,1990年退休,现居住在乌市,她原是洛浦县第二小学校长。她站在洛浦县第二小学的操场上,看着教学楼感叹地说:“当初的二小,只有两排平房,操场也没现在大,那时候没有集中供暖,一到冬天老师就得早早地到学校把每个教室的炉子点着,并且要随时添煤保证炉火在下午放学前不灭,一个冬天老师们都难得穿干净的衣服,教室的墙壁也被烟熏得黑黑的。

  高水莲还记得有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女老师,因为不会生炉火弄得满教室的煤烟,呛得自己和学生都跑出了教室,委屈地蹲在教室外哭了起来。“如今多好呀,宽敞明亮的教学楼,宽大的操场,孩子们再也不会受冻了,老师们冬天也可以穿上干净的衣服了。”她深有感触地说。

  76岁的县人大常委会原常委王延智老人感慨地说:“我1999年退休后,就一直居住在昌吉,算算也有10多年没回洛浦了,在路上就一直想着洛浦的变化有多大,一下车就看到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宽敞的街道没变,以前的朋友情谊没有变,还有那些特色小吃的味道没有变,但是多了很多高楼、车辆,多了很多年轻的面孔,青年们穿着时尚,街上的商铺一家连着一家,一到晚上华灯齐放、霓虹闪烁,城市面貌越来越美丽了,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城市。这么大的变化真是太出乎意料了,对比以前的艰苦条件,看看今天的快速发展,真是很欣慰呀,党的方针政策是英明正确的,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啦!

  现居住在乌鲁木齐的肉孜·克其克老人,曾任县政府驻乌办事处党支部书记。当15年后再次踏上故土时,映入他眼帘的洛浦令他震惊:如今,洛浦县各族人民把风沙漫天的荒漠开辟成了生机盎然的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红枣示范基地;曾经荒无人烟的戈壁上,有了教学楼、住宿楼、图书馆、多功能厅、各种体育活动场所等各项硬件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学校,有了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