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更需要精神关爱

22.10.2014  13:04

  □春霞

  笔者近日去我区一所老年大学采访,听一位工作人员讲,近年老年大学招生火爆,不仅报名者众多,更有一些老人十几年呆在老年大学不愿意毕业。笔者认为,这种现象的背后,凸显出现代社会的老人亟须更多的精神关爱。

  其实,老人“”在老年大学不愿意毕业的现象,在全国各地都时有发生。此外,关于老人精神生活孤寂的新闻也不断见诸报端,比如重庆一位老人以“没带钥匙”、“摔倒”为借口,一年拨打1483次“110”;南京一位八旬老人趴在窗口喊“救命”,只为让儿子早点下班回家;70岁老人应聘保姆只为“想找人说话”……这些报道的背后,总让人联想到老人孤单寂寥的画面。

  如今,“老有所养”已不再局限于物质层面,而是更多地上升到精神需求,老年大学招生火爆就是例证。但这也同时说明,社会能为老人提供的精神产品和服务的短缺。只看生活在我们身边的都市老年人,除了看看电视、跳跳广场舞,一些老人只能用打牌甚至坐公交车来打发时间,可供他们参与的活动少之又少。于此更难想象生活在乡村,家境窘困的那些空巢老人该怎样打发时间。

  笔者认为,关注老年人精神需求,要从家庭、社区、政府三方面努力。家庭层面,鼓励和倡导儿女通过为老人读报、陪老人看电影、旅游等方式,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社区层面,要建立健全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职能,对社区老人的情况和需求进行分析,经常组织老人开展一些养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讲座,组织志愿者开展陪护、陪聊等,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政府层面,一方面要加大资金投入,发展多样化的老年教育和老年精神文化产品,满足老年再教育需求。另一方面要出台保障措施,在政策性住房租售、劳动休假制度方面,鼓励年轻一代向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

  在一些国家已成功采用引导性政策鼓励子女为老年人提供精神赡养,值得借鉴。如新加坡专门制定了《赡养父母法》,对子女赡养父母的义务进行了详细的规定;韩国、日本等国也在住房、税收、休假等方面出台了相应激励措施鼓励子女与老年人合住,或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及精神慰藉,这些都值得参考和借鉴。

  总之,解决“老无所乐”的困局,既需要子女对父母多一些精神关爱,也需要老年人自身观念的转变,更离不开公共服务的伸展。随着对老年精神生活的日益关注,愿更多的老人能够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晚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