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的福建探索

10.03.2016  11:17

 

  核心提示

  “十二五”期间,福建省在实现GDP年均增长10.7%、财政收入翻番的同时,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却实现“五年连降”,全面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减排硬任务,万元GDP排放强度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0%,再次交出大气、水、生态质量全“”的成绩单。福建省的“绿富美”是如何炼成的?“”是“”出来的,福建省在“绿色发展”之路上先行先试,砥砺前行,努力打造美丽中国的“福建样板”。

  ◆魏然 阮贞江

  2016年3月6日,在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上,福建省代表团开放日吸引了93家海内外媒体,“福建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再次成为关注焦点。“十二五”期间,福建省实现GDP年均增长10.7%、在保持经济中高速发展的同时,再一次交出大气、水、生态全“”的成绩单,百姓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作为全国首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福建省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本和优势,肩负的环保责任也更加重大。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福建在“绿色发展”之路上是如何探索和实践的?

  顶层设计绘就“绿色”蓝图

  “福建一直努力寻求符合省情、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力争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创新,都走在全国前列”福建省环保厅厅长朱华表示。早在2000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就提出生态省建设战略构想,做出了具有跨世纪意义的战略抉择。

  绿色既是理念又是举措,环保既是制约,更是新的发展契机。生态文明接力棒一任接着一任,一张蓝图绘到底。近年来,福建省在全国率先探索环境监管向督政转变。2010年,出台环境监管“一岗双责”;2014年,全面推行河长制,由副省长担任重点流域河长;2014年,建立每季度环保督察会,把各设区市突出环境问题纳为省政府季度经济分析会三项主要议程之一。

  为进一步加强督政的威慑力,福建省委常委会成立由省委书记担任组长、省长担任常务副组长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协调解决生态文明建设和环保工作中的重大问题。“2015年福建省环保目标责任书考核办法改变了以往大而求全的考核方式,统一设置为10个考核目标,通过突出环境质量和环境问题导向,将重点转移到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及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上来。”同时还将市长环保目标责任书考核结果直接纳入其对设区市政府的绩效考核中。同时,提高环境保护工作在绩效考核工作中的比重,由原先的2%提升至10%。

  为强化“党政同责”,自2016年起,福建省率先把市长环保目标责任制升级为书记市长环保目标责任制。“从2016年起,每两年对各地落实环境保护决策部署、突出环境问题处理、环境保护责任落实情况督察一遍,结果将作为被督察对象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任免的重要依据。”省委书记尤权表示。目前,福建省委组织部正在研究制定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的实施方案。

  “督企”向“督政”转变,给不少领导干部戴上“紧箍”。压力传导下去,促进了各地政府主动作为,一些地方开始探索建立乡镇差异化考核评价体系,杜绝为了追求GDP盲目引进有污染的工业项目的可能性。“大环境的高度重视,让环保工作更好开展”,泉州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完善顶层设计,“生态资源是福建最宝贵的资源,生态优势是福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生态文明建设应当是福建最花力气抓的建设”已成为全省上下一致共识。

  底线思维守住环保门槛

  什么是底线?如何守住底线?“底线”就是最低要求,是强制性的、不能逾越的“红线”。福建省委省政府明确,经济发展要保持一定速度,但绝不用生态赤字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要坚守“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底线,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2013年6月,福建省“先礼后兵”的环保约谈机制启动。短短两周内,福建省减排联席会议办公室逐一约谈了9个设区市政府、53个县(市、区)政府分管领导,以及31个重点企业、18个省级工业园区管委会的主要负责人。2014年3月,因减排任务未完成,闽清县、莆田荔城区、福鼎市和厦门水务集团被环保部门亮“红牌”,实行环评限批“一票否决”,所有相关建设项目将不得上马。

  为了杜绝一些地方和企业在环境保护问题上打擦边球、躲猫猫的情况,福建省于2014年9月划定了全省生态

  功能红线并建立了全省生态功能红线划定工作联席会商制度和定期调度通报机制。“福建省正在将市域和县域的重要生态区域一并纳入,实现全省生态功能红线保护。”福建省环保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由于“多规共存、各自表述”,规划之间相互矛盾、不和谐,造成规划的约束和整体管控作用失效,这是不少城市发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2013年底,厦门市率先探索,对症下药,在“生态优先、底线思维”导引下,从龙头做起,实施“多规合一”,厦门城市建设用地压缩了8.3%,全市近六成面积被纳入生态控制区,厦门市的探索实践受到各方关注。

  要让环境好,减排是关键。在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城镇化率大幅提高,新增大量污染排放的情况下,靠传统的减排手段,空间越来越小。要完成减排硬指标,关键是从源头做起,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上下功夫。坚持用绿色化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对一些整治无望的企业和项目,坚决予以关停并转,腾出更多的环境空间给新上的绿色项目,打造产业升级版。

  为倒逼企业依法治污减排,福建省针对造纸行业出台更严格的行业排污标准;运用市场机制出台福建省煤电环保电价政策,考核要求比国家从严一倍,促进清洁发电;越来越多制造业生产开始采用清洁能源,石狮印染行业全面告别“烟囱时代”。通过一整套污染减排政策“组合拳”, 福建实现“GDP年年增,COD年年降”。

  环保变身经济发展新引擎

  环保越来越严,会不会拖发展的后腿?答案是否定的。“环保不是给发展拖后腿,也可变身为拉动经济的新引擎。”福建省环保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以2015年全省“气质”排名第一的南平市为例,尽管经济总量多年靠后,南平市却坚守生态底线,近3年让100多个不符合绿色发展定位的项目吃了“闭门羹”。

  有舍有得赢得了绿色发展空间。国际知名的光学玻璃生产商欧浦登,为了生产全球最薄的0.7毫米液晶面板贴膜工艺在全国各地寻找“最洁净的水”。当找到森林覆盖率达82.8%的顺昌县时,立即被吸引,欧浦登投产后产品合格率达97%,在全国4家基地中最高,3年累计进出口总值达6亿多美元。好生态吸引了越来越多海内外游客。2016年春节假期,南平市旅游收入超10亿元,同比增长36.4%。 绿色生态优势正成为发展胜势。2015年,南平市GDP增幅由全省第8位上升到第4位,达到“十二五”时期以来最好水平。

  2015年,福建省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完成环保投资65.4亿元。今年,福建省政府把环保基础设施纳入新增有效投资的七大领域。“福建省在流域生态补偿、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用经济杠杆促进转型升级,保持环保项目投资稳步增长,成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重要载体。”福建省环保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福建省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工作自2014年9月启动以来,截至2016年3月7日,累计359家企业参与交易,总成交额超过1.5亿元。排污权一些创新做法在全国独树一帜,得到环境保护部的肯定。“我省排污权交易以二级市场为主,市场化作用更突出。”福建省环保厅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福建省排污权交易二级市场占比达到95%。除了交易,排污权还可以抵押贷款或租赁,为当地中小微企业融资开辟了一条新渠道,已有两家企业获得排污权抵押贷款223万元。通过市场驱动机制的创新,倒逼企业进行问题整改,从“要我减排”变“我要减排”,形成行业自律。

  去年,《福建省关于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实施意见》出台,在环境公用设施、工业园区及开发区、重点行业污染治理和政府购买环境治理服务等领域开展试点。同时突出典型引领,在泉州、三明开展环境污染责任险、绿色信贷、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综合改革试点,形成环保改革的“山区样本”和“沿海样本”,中央深改领导小组转发了福建省经验做法;推行绿色信贷,累计收回、否决、压缩银行贷款近15亿元。

  “先行先试,主动作为”是几年来福建省环保工作最好的注脚。朱华表示,只有将生态文明建设与深化改革有机统一,在持续创新中探索“标本兼治”之策,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积累更多“福建经验”才能打造出美丽中国的“福建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