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语说得“溜”的援疆干部

27.10.2014  13:13

新疆网讯 (记者马少宾 杨苏生)从2013年9月来到尉犁县,45岁的周爱武援疆刚满一年。倘若不是他自我介绍,你一定会认为他是一位土生土长的本地干部。因为,他的维吾尔语说得太“”了。

周爱武是河北衡水市援疆前方指挥部指挥长、尉犁县委副书记。援疆一年,他对尉犁县的情况已十分了解:6.4万人口、100万亩胡杨林、独有的罗布人村寨文化,还有当地的野生罗布麻分为紫花和白花,当地的长绒棉被用作加工品牌童装……

周爱武(记者蒋晓摄)

刚去时被当成“外人

刚到尉犁县时,周爱武每次下乡到基层考察工作,因为不懂维吾尔语,他都得靠翻译帮忙。他能明显感觉到,村里的老百姓,甚至包括一些基层干部,在拿他当“外人”。

周爱武真正下定决心学习维吾尔语,源自一次下乡调研的座谈会。那回,乡上的干部们用维吾尔语交流甚欢,但他却一句也听不懂,弄得甚为尴尬。随后的文艺表演,他也欣赏不来,他的心里,就像隔了一堵墙一样郁闷。

后来,周爱武找到尉犁二中的退休高级教师赛丽曼,“我要学维吾尔语”。

回忆起去年9月周爱武找她学维吾尔语的情景,赛丽曼坦言,她当时以为周爱武只是一时兴起,用不了几天,就坚持不下去。

没想到,从那以后,周爱武每天下午下班,都准时出现在赛丽曼家的门口。每天4个小时的学习,他比赛丽曼教的那些小学生还认真。

40多岁的人了,扔下家和孩子来到我们这里支援建设我们的家乡,学习我们的语言,我们凭什么要收他的学费?”当有人“建议”赛丽曼,应该向她的这名当官的学生多收点学费时,赛丽曼反问。

其实,赛丽曼的家境并不好,自己有一身的病,儿子儿媳都是公益岗,为了补贴家用,她开办补习班教20多个孩子。

援疆就是要交朋友

别人学维吾尔语,是从口语对话开始,而他则是从最基本的字母、语法开始,“不仅要会说,还要会写,语言文字都要掌握”。

44岁了,再学习一门语言,可想而知有多难。从32个维吾尔语字母的发音,到维吾尔语的书写,他扎扎实实地学习,坚持了半年多,总算是入了门。为了学维吾尔语,他买了不少书,宿舍墙上贴上维吾尔语字母表。每天除了工作,就是学维吾尔语。

你在这里干三年就走了,回去也就荒废了,费这么大劲学维吾尔语干吗?”有人劝周爱武。

他回答,“语言是一种文化,了解、喜欢一个民族,只有学习语言。更何况,我现在不会维吾尔语,已经影响我开展工作了。

很快,这事被县委书记马文郁知道了。4月28日,尉犁县召开全县干部大会,要求全县副科级以上汉族领导干部都要学习维吾尔语,并安排周爱武在会上介绍学维吾尔语的经验。

在少数民族地区学好维吾尔语是与群众沟通的重要渠道。领导干部更应该从基础学、大胆说,通过学好维吾尔语强化与少数民族群众的联系、提升服务基层群众的能力。”周爱武说。

在那次干部大会后,尉犁县把维吾尔语学习纳入夜校学习内容,定期邀请教师授课,组织每周不少于2小时的维吾尔语学习,以领学、自学、现场教学等多种方式,确保维吾尔语学习效果。

同时,各级下派干部及基层干部通过夜间自学、结对帮扶学、轮流讲课学、远程教育学、广播电视天天学等方式学习掌握维吾尔语。

通过学习和运用维吾尔语,周爱武交了不少维吾尔族朋友,掌握了好多靠翻译了解不到的情况。

如果每个汉族干部都有一名知心的维吾尔族朋友,如果每个维吾尔族干部都有一名知心的汉族朋友,开展基层工作就不难了。”周爱武说。

在他的带领下,衡水援疆指挥部23名援疆干部和尉犁县34名当地工商业主、村支部书记结了对子,经常与他们交流思想,并力所能及为他们办实事、解难题。

9月21日,周爱武到他负责联系的尉犁县喀尔曲尕乡调研。会上,基层的干部们都不愿说问题,但当乡长把周爱武用维吾尔语写的参加会议的干部名单拿起来给大家看后,会场的气氛很快就活跃起来。

尉犁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买合木提·沙吾尔和党的十八大代表、尉犁县副县长迪力努尔,都是周爱武经常求教的维吾尔语“老师”,也都对他由衷地钦佩。他们说,作为一名援疆干部,其实周爱武不学维吾尔语也无可厚非。但周爱武用心学了、入门了。这不仅体现了他工作上的高标准、严要求,更体现了他加强与维吾尔族群众交流交往的决心。

援疆工作不仅要交钥匙,也要交朋友。”谈起学习维吾尔语的经历,周爱武感慨地说。

对口援疆,首先要热爱新疆、融入新疆。只有蹲得住、融得进,与当地干部群众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才能援得好。

采访花絮

一场关于拌面的争论

10月23日,“新疆行·援疆情”19个对口援疆省市晚报媒体大型采访活动南疆行正式启程。

一大早,从乌鲁木齐出发,直奔南疆行首站库尔勒,近500公里的行程,途中的午饭地选在了托可逊县的库米什。

菜端上来了,拌面也端上来了。吃着拌面,话题也就围绕着拌面展开了。

此前参加了北疆行采访的羊城晚报记者汤铭明忽然问了句:“奇台拌面好吃,还是托克逊拌面好吃?

他去奇台采访,奇台人说,奇台拌面好吃。现在,托克逊人说,托克逊拌面好吃。

时隔一周后两顿拌面的口味比较,他自然说不出什么差别来,更何况,他并不是“吃货”中的行家。

而导游小郑前后两次都是“最有名”的介绍,更让大家犯了难。

讨论开始了。

应该是一个地方的菜味道好,一个地方的面筋道吧?

会不会是两地的拌面做法上有区别?

一个是北疆拌面的王者,一个是南疆拌面的翘楚!”……

导游小郑的解释,怎么也算是有点“权威”:奇台是产粮大县,托克逊的水质较好。奇台拌面的招牌是靠分散在北疆各地的“奇台拌面馆”打响的,托克逊拌面的名气是靠来往于南疆、内地的长途车司机口口相传叫响的。

聊着聊着,每个人盘里的拌面都吃完了,有人还加了面。

可直到大家都上了车又出发了,奇台拌面好吃,还是托克逊拌面好吃的争论依然没有结果。

反正都好吃。”车开出好远了,挑起话题的汤铭明像是作总结似的来了这么一句,“除非,举办一个擂台赛,现场让奇台拌面和托克逊拌面比较。

关于拌面的话题延续了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