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红星干渠三代人开凿 天山雪水浇灌吐鲁番葡萄

28.05.2015  12:39

1982年,二二一团干部带头挖渠道。(图源自《第十二师二二一团简史》)

    新疆都市报讯(记者伍梦霞 通讯员李景明报道)“克里木参军去到边哨,临行时种下了一棵葡萄,果园的姑娘哦阿娜尔罕哟,精心培育这绿色的小苗。啊!引来了雪水把它浇灌,搭起那藤架让阳光照耀……啊!姑娘啊遥望着雪山哨卡,捎去了一串串甜美的葡萄,吐鲁番的葡萄熟了,阿娜尔罕的心儿醉了。

    时至五月,乌鲁木齐依旧凉风习习,而素有火洲之称的吐鲁番气温早已达到35℃。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221团,炎炎烈日,微风拂过,郁郁葱葱的葡萄地里树影斑驳。葡萄架下,一名老汉抱着心爱的三弦琴低声吟唱着《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琴声悠扬,明亮通透,歌声沧桑,情真意切。在琴面跳动的手指,弹拨着流动的音符,仿佛诉说着几代军垦人在“葡萄之乡”留下的记忆。

    5月20日,新疆都市报记者来到位于吐鲁番的兵团第十二师221团。映入眼帘的一条干渠足有百里之长,时至今日,它依然是221团重要的水利工程,它引下来的水浇灌着221团上万亩田地,这从天山上引来的“救命水”是几十年来军垦人用十字镐一点一点凿出来的。它就像一条线一样,串起了几代军垦人开荒的记忆,它就是被兵团人称为“地面上的坎儿井”的红星干渠。

     向天山借水

    第一代开拓者修筑红星总干渠

    今年82岁的赵西兰是第一批进入吐鲁番的军垦人。1951年,她作为随军家属来到吐鲁番,她说:“1951年时,当时的221团还叫红星三分场,农场初建时,放眼望去全是戈壁滩,连住的地方都没有,更别说其它的了。要在这荒凉戈壁上生存下来,首先必须得有粮食,一开始,在没有足够水源的条件下,我们便投入生产,播种棉花、小麦、高粱、蔬菜、葡萄等作物。尽管大家不停地劳作,但由于干旱、盐碱、风沙等自然灾害,收成很少,大部分面积甚至绝收。当时我们利用的是地下的坎儿井水,但是坎儿井水少且在地下十几米深处,所以,用水始终是个大问题。

    记者查阅221团历史资料得知,至1957年,当时耕种的农作物面积为6689亩,但收获面积却只有2712.2亩,绝收面积达到59.4%。严酷的现实告诉开拓者们,无水源保障、盐碱与风沙是农业生产最大的威胁和障碍。能否解决这三大问题,关系着能否继续在吐鲁番进行屯垦戍边。

    经过商议,红星三分场党委决定开凿红星总干渠,从天山上“借水”。

    1957年11月,红星总干渠开始动工,在寒风中,几百名兵团职工拿起铲子、十字镐开始了“凿渠工程”。

    赵西兰说:“开渠的日子特别艰苦,刚开工时是11月份,那时候的11月份可比现在冷多了,寒风吹得耳朵都快冻掉了。男的用工具挖渠,我们女的就去捡卵石砌渠地。工程几乎是在冬、春季进行的,气温大都是在零下十几度到几十度,我们就住在地窝子或者帐篷里,每个人的手几乎都冻裂出血了。

    经历8个年头的陆续施工,至1964年,引自天山雪水、长达百里的红星总干渠的修筑工作基本完成。尽管总干渠已经修筑完成,但是为了使渠道浇灌面积更广,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又修筑了多条分渠。

     为一条干渠 几代军垦人献出青春

    站在红星总干渠的分渠旁,今年53岁的李荣霞依然能指出自己曾经参与开凿的地方。她说:“红星干渠每年都需要维修及开分渠,当年我还只有19岁,夏、秋季时我们在葡萄地里干活,冬、春季就被安排去凿分渠。冬天那地儿冻得简直就是石头,狠劲凿才敲出一个小白印子。

    李荣霞伸出双手,手上粗糙的纹路就像用刀刻上去的一样。她说:“铺砌渠道用的石头都是有规格的,捡好后要由人工抱运、挑运或者人力拉运至渠道边,因为我们女的力气小,凿地不行,就被安排去运石头,那么重的石头就这样压在一个个小姑娘身上,背上、肩上经常被磨出血。手就更不用说了,戴的手套基本不起作用,不到一天就磨烂了,只有补好再戴。鞋也磨得特别厉害,我们为了让鞋能穿久点,就把废弃的车内胎剪成鞋形,绑在鞋底,这样就耐磨了。

    开渠不仅辛苦还危险,今年78岁的谢若荣说:“开渠时土冻着,有时候需要用土火药,当时还有一名同志由于操作不当被炸飞了好几米远,抢救了好久才活了下来。” 值得一提的是,李荣霞与谢若荣是母女俩,两人都将青春献给了红星干渠,李荣霞说:“我们这代人就是继承父母的事业,我父母在221团工作了一辈子,我也留下来建设221团。从我母亲那一代开始,红星干渠就开始修筑了,一直到现在,它不仅是一个水利工程,更是联系我们几代人的一条纽带。

     沧海桑田

    绿洲新家园越变越美丽

    临近六月,吐鲁番的气温达到了37℃,但221团却凉风习习,放眼望去全是郁郁葱葱的农田,有葡萄地、西瓜地、棉花地……在田地里悄悄流淌的水,是从红星干渠引来的。尽管现在的农田都已经承包到户,但几十年来军垦人在这里流下的血汗却被人们时刻铭记着。

    前两年,221团盖起了新楼房,老兵团人终于离开住了几十年的土块房,搬进了宽敞明亮、舒适的新楼房里。

    看着一幢幢高耸入云的楼房,谁也想不到几十年前这里曾是一片荒凉戈壁。曾经朝气蓬勃、用血汗开垦建设221团的兵团人,如今坐在小区里享受着清晨洒下来的阳光,安逸地打牌、下棋,身后是他们用几十年的青春换来的优秀成果。

    如果说兵团人是建设者,那么红星干渠便是孕育者,如果没有它从天山“借来”的水,如今的郁郁葱葱与欣欣向荣便不复存在。

    谢若荣已经有十几年没有离开过吐鲁番了,没有离开过221团,她说:“我愿意在这儿老去,因为这里是我挥洒青春和奋斗过的地方。

    时光静谧,远处的葡萄地里仿佛又响起那首悠扬的歌曲:“啊!引来了雪水把它浇灌,搭起那藤架让阳光照耀……啊!姑娘啊遥望着雪山哨卡,捎去了一串串甜美的葡萄,吐鲁番的葡萄熟了,阿娜尔罕的心儿醉了。

    午后灼热的阳光洒在吐鲁番这座城市,在这片热土上,一代又一代军垦人用智慧、勤劳改变着他们的家园,也改变着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