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钱袋”渐渐紧“蛋糕”细细分――透读政府预算报告中的“家国大账”

07.03.2015  12:33
          政府预算集中的每一分钱都来自社会公众,其去向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今年提交人代会审议的政府预算报告,厚厚的“家国大账”里到底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新变化?这些变化又将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
          收入
          不排除增幅低于GD
          如果经济增速放缓,财政收入增速也会以比经济更快的速度放缓
          根据提请审议的政府预算草案报告,2015年我国财政收入154300亿元,增长7.3%,加上从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1000亿元,可安排的收入总量为155300亿元。
          7.3%的收入增速目标低于去年8.6%的增速水平,而与政府工作报告披露的7%左右经济增长预期相比,二者的增速水平已非常接近。
          财政部部长楼继伟6日在答记者问时也指出,今后一段时间,财政收入将可能保持一位数增长。
          财政收入增长与GDP的关系很奇妙,经济在快速增长周期,财政收入增速会比经济增速快更多,这也是以前财政收入增速动辄两倍于GDP增长的原因;同样,如果经济增速放缓,财政收入增速也会以比经济更快的速度放缓。
          “现在财政收入和GDP的增速差距已经缩小,鉴于当前的经济形势,不排除今年可能出现财政收入增幅低于GDP增幅。”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说。
          收入降速了,政府“钱袋子”紧了,乱收税费会不会再抬头?对此,预算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依法征收,应收尽收,严禁收取过头税、过头费,严禁采取“空转”等方式虚增财政收入,确保收入没有水分、实实在在。
          支出
          17万亿“蛋糕”要分得合理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必须兜住兜牢民生底线
          政府预算报告显示,今年我国财政支出171500亿元,增长10.6%。赤字16200亿元,比2014年增加2700亿元,赤字率达2.3%。这一安排正是积极财政政策“加力增效”的体现。
          怎样在“钱少”的情况下,做到“多办事”、“办好事”,成为今年财政支出安排的重点。
          分好支出蛋糕,政府首先要从自身节约开始。预算报告指出,要继续压缩一般性支出,中央各部门“三公”经费预算继续零增长,继续清理“吃空饷”、超编进人等。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必须兜住兜牢民生底线。预算报告明确提出要将盘活的财政资金重点投向民生改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等领域。
          分好支出蛋糕,财政政策要更助力经济转型升级。尽管财政增收压力加大,但预算报告仍强调继续落实好结构性减税和普遍性降费,加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风险
          地方发债“开闸”须筑高墙
          如何防控地方债务风险,预算报告作出全面部署
          预算报告首次出现的“地方财政赤字”表述,清晰传递出国家放开地方自主发债、推行地方债务阳光化的改革方向。
          如何防控地方债务风险,预算报告作出全面部署。报告指出,要建立一般债务和专项债务相结合的规范的地方政府债务举借机制;要对地方政府举债实行限额管理,地方政府举债不得突破批准的限额;要对债务高风险地区进行预警;还要建立地方债务公开制度,定期向社会披露债务情况。
          “国家账本”暂别“任性增收”时代
          我国财政收入增长放缓绝对实力看涨
          根据正在提请审议的政府预算草案报告,2015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154300亿元,增长7.3%,这一增速目标明显低于去年8.6%的增长,也进一步印证财政收入暂别“任性增长”进入了“新常态”。        很多人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这一专业的名词感到生疏,其实它就是我们以前通俗讲的“财政收入”。
          但“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不代表我国全部的财政收入。新修订的预算法对全口径预算做了详细规定,并明确提出“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应当纳入预算。
          根据预算法,我国全口径的财政收入除了一般公共预算,还包括政府基金、国有资本经营、社会保障基金,这“四本账”加在一起,扣除重复部分,已经接近25万亿元。
          实行分税制以来,我国财政实力不断增长。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1993年的4349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140350亿元,年均增长18.3%。
          但近两年来,财政收入增速不断放缓。2014年,我国财政收入增长8.6%,系1991年之后首度跌入“个位数”,年度增速创23年来最低。可以看到,伴随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财政收入也由高速增长转为中低速增长的新常态,但国家财政整体实力已经处于较强大的水平线以上并将稳步继续看涨。本版文/图均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