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第五批安徽援疆支教队的故事

13.04.2015  19:27

  援疆网讯 (通讯员 江淮)第五批安徽援疆支教队,到达和田皮山后,承载着安徽人民的嘱托,在前一轮支教队的基础上,用汗水和智慧书续写了援疆支教的新一页,四十名支教教师,四十颗滚烫的心,好像一团火,燃烧了南疆热情的沙漠,用真心、真诚、真情感动了民族教师和学生,在和田、在皮山树立了安徽援疆支教教师的美好形象,有许许多多平凡却感人的故事。

  “忠”“孝”两选“忠”为先

  支教教师大多是上有老下有小,大部分教师父母都已高龄,有的身体健康情况欠佳,此时需要有子女在身边照料。古语说,“忠孝不能两全”,在“尽忠”与“尽孝”的天平上,他们义无反顾地倾向了“尽忠”的一端,毅然选择了万里援疆。

  葛永生老师来自省直属安徽化工学校,他是家里唯一的儿子和顶梁柱,母亲80高龄,因脑血栓后遗症导致行动不便,依靠他长期照顾,妻子无正式工作,在一家私立高中带课,非常繁忙,恐照料不周。当接到组织上通知,安排他援疆支教时,面对行动不便需要照料的老母亲时,眼泪在眼眶里打旋,“家有老母,不远行啊。”、“远行不孝啊!”,面对老母亲只能欲言又止。可一想到援疆支教这份重任落到自己肩上,这是组织的信任和领导的重托,他毅然决然,决定远赴南疆皮山支教。为了安排好老母亲的起居和有人照料,他召集所有亲人开了个家庭会,做了一一安排。来到皮山,葛永生每天都要打个电话回家,向老母亲请个安,问个好!以此尽“孝”。为了不辜负组织希望,为了支教事业,他带领支教小组全体同志,为学校发展出谋划策,经常加班加点,认真努力有序开展工作,得到了学校师生的一致好评。葛永生常挂在嘴边一句话是:“一年时间太短,只争朝夕”。

  储金龙老师来自皖南山区石台县实验小学。学校接到援疆支教任务后,整整一个礼拜为人选犯愁。储金龙老师心里也十分矛盾,已经从事教师工作38年了,从内心说很想到新疆走一走,看一看,圆自己一个梦。因在此之前,克服了重重困难,已经到乡镇学校支教一年。2014年情况更加特殊,此时已85岁高龄的父亲患重病于7月10日住进了池州市人民医院,正在进行放疗中,需要有人护理,对治疗效果还是未知数,此时离开最不是时候的。他从知道选派援疆教师的信息后,每天半真半假试探爱人的态度,更重要的是牵挂着老父亲的病,十分揪心,进退两难。转而一想,文件规定年龄原则上限制在55周岁以内,2014年正好是55周岁,今年是最后一次机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不要给今生留下遗憾。经过一番思量,毅然决定援疆。小小县城,储金龙援疆的消息不胫而走,正在他难以向老父亲启齿的时候,老父亲从医院先打来了电话:“金龙,听你弟弟说你要到新疆去当老师,好,好,你去,我的病没关系,家里有你兄弟姐妹,我一年半载还死不了,要死也要等你回来,你要去就要好好干,不要给我丢脸,不要给单位的领导丢脸,你要是工作干得好,说不定我还多活几天。”储老师顿时泪流满面,父亲的豁达开朗更加坚定了他援疆的决心。8月21日在病房含着泪向重病的老父亲道别,踏上了援疆之路。8月22日,是第五批援疆教师从合肥启程的日子,这一天也正是储金龙老师五十五周岁的生日,他的生日是在飞越天山的上空度过的。后来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三十八年从教路风雨兼程,五十五岁援疆行今日圆梦”。

  带病坚守见精神

  由于南疆特殊的环境和气候,支教教师身体不适,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疾病,例如皮山当地昼夜、室内外温差大,有多位教师患感冒;有的教师上了一段时间课,因干燥嗓子嘶哑;还有的教师本身就有病,因工作劳累致使旧病复发,但没有一个人叫苦的,没有一个人请过假,带病坚守在自己的岗位。

  合肥一中党委委员、办公室主任赵岩在皮山职高挂职任副校长。刚到新疆,由于饮用水碱性特别高,水土不服,引发肾结石,疼痛难忍。指挥部领导建议请假回合肥治疗,被赵岩婉拒了,坚持在本地保守治疗,绝不辱援疆的使命。赵岩的行动和言行让支教队的成员很受感动,纷纷表示向赵校长看齐,坚决完成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赋予我们的使命,为安徽支教队添光添彩,接好教育援疆的接力棒。

  在皮山职业高中支教的张鑫老师来自淮北工业学校,体胖身重。在一次体育活动中不慎伤及膝盖部位,非常痛苦,行动不便。大家劝他向指挥部和学校请假,多休息。可他仍坚持到课堂。他说:职高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尤其时间观念不强,我要以我的行动为学生做个表率。体重180余斤的他,在同行的搀扶下,跛着一条腿,坚持上班,不缺一堂课。每当张老师一瘸一瘸地走进教室,民族教师和学生都投来敬佩的目光。班上的同学们都向张老师树起了大姆指,用维语腔喊道“张老师,好样的!”。

  在皮山县双语教师培训中心支教的七位教师平均年龄近50岁,可谓是“老骥伏枥,志在万里”。来自无为县教师进修学校的夏正水,长期患糖尿病,靠每天服药控制血糖指数,他没有口福尝一尝新疆甜蜜的葡萄、西瓜和蜜枣。

  来自安庆市大龙山中学的王维轻老师,刚到驻地打扫卫生时,不小心把脚弄破,虽不是什么大伤,但由于受水土不服影响,涂了好多种药,就是不见好,后来真菌感染,越来越重,穿鞋子都不便,更无法穿棉鞋。十二月份,皮山室外的温度已经零下十几度,他从在教室回到办公室后,只好换上拖鞋,才能减轻疼痛。根据医生的嘱咐,每餐不能吃荤菜。但就这样没有请过一天假,没有落下一节课。

  在援疆教师队伍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一名教师的职业操守,更体现的是一种安徽援疆支教人无私奉献精神,他们都是最美援疆人。

  二度援疆只因那一双双渴望的大眼睛

  第五批援疆教师中有三位教师是二度援疆。

  霍邱县姚李职高援疆教师李齐勇2013年8月到和田一中支教,担任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性的尝试“以乐会友,以乐娱乐”的教学形式,深受维吾尔族孩子们的喜爱。当得知李老师支教结束要回安徽时,孩子们个个依依不舍。从孩子们单纯、洁净的大眼睛里,他看到了的全是依依不舍的真诚挽留。返回家乡后,时闪现着维族孩子那一双双等待的眼睛,内心千万次呼唤着的不舍之情。2014年8月22日,他再次来到美丽的新疆和田,继续挥洒他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眷念。

  “在疆一分钟,奋斗60秒!”这是李齐勇的内心独白,他要用自己更优异的工作成绩来向新疆人民、向家乡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2013年6月底,当援疆教师收拾行李准备回家的时候,庐江县第二中学教师鲍云却做出了一个令同事和家人都意想不到的的决定:再援疆一年!其实做出这个决定是万难的,一边是年事已高、让他常常牵挂的老母亲,一边是刚刚入学一年级年幼的孩子。虽然这里离家乡有万里之遥,虽然这里有暴恐的阴霾,虽然这里自然环境恶劣,但留下来的理由却非常简单,那就是同李齐勇老师一样,被孩子们那一双双充满磁性的双眸所吸引,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再度援疆!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课堂上,他以生动的汉语描述和准确的动作示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待调皮的学生,用笑容和真诚取代批评和责骂。

  课余时间,他和学生一起游戏,一起探索如何愉快的教与学。自费买了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和跳绳分发到班级,看到学生们一张张灿烂的笑脸向他扑来时,他发自内心的笑了。

  现在,鲍云老老师他正在承担体育学科校本教材的编写任务,期望早日完成这项有意义的事,能为民族地区的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多做一些贡献。用“心”、用“爱”再续援疆情。

  “老师,你个子不高,可是您的水平很高。”这是皮山高中的民族学生对援疆教师汪晓敏没有修饰、最直白的赞美。一年前,汪晓敏老师在和他相处了一年的民族学生做告别时说:“我很快就要回安徽了,下学期会有更好的老师带你们……”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不行,下一年您还来带我们吧,老师!”有一个同学站起来说。这时全班掌声一片,此时,一向风趣幽默的他,被眼前的情景和学生的真诚打动,泪水噙满眼眶。孩子们的期待,促使他再次加入了第五批援疆支教队。当汪晓敏老师第二次踏上皮山这片土地时,他深情地写到:“我衷心地谢谢你,一片关怀和情谊。因为有了你给我帮助和鼓励,我的援疆生活充满活力。虽然我们远隔万里,心却紧紧连在一起……皮山啊,皮山,第二故乡,你的明天更加美丽!”

  如果说第一次援疆是一种向往,是一种责任,是一种担当,那么,二度援疆则是对那一双双充满渴望的大眼睛的一种牵挂,是一种眷念,是一种抚慰。

  大爱无言见真情

  镜头一:时间,2014年11月21日上午;地点,皮山县高级中学四楼会议室。安徽援疆教师“爱心助学,结对帮扶”活动仪式在这里举行。支教教师刘锋、付正光、项立叶、刁文忠四位老师分别对双语班四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进行“一对一”结对帮扶。四位援疆教师将持续三年向帮扶对象提供3000元资助。还给给他们送去牛奶等物品,并表示今后多多关注他们的思想、生活、学习等状况,关注孩子们的点滴进步,鼓励他们安心学习,考取理想大学。

  受援家长用维族不会用汉语表达感激之情,用他们最淳朴表达方式,把双手放在胸前,给援疆教师深深鞠了一躬。

  镜头二:时间,2014年12月24日下午,地点,皮山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所在学校的教师排着长长的队伍,在该校挂职副校长葛永生的带领下,安徽支教队的11位老师依次有序的走向捐款箱,为一位叫王兰的同学献出一份份爱心与真诚的祝愿。

  王兰同学是皮山县人,现就读于新疆大学,是大二学生,不幸患有病毒性脑膜炎,家人面对高额的医疗费,经受莫大的煎熬和无助。爱心捐助,情暖一域。获悉王兰情况后,安徽援疆支教队教师们为她惋惜,为她担忧,率先为王兰同学捐款。他们投入的不仅仅是捐款,更是对经受病痛折磨的学子的祈祷与祝福。

  在各受援学校,安徽援疆支教教师已多次为家庭贫困学生捐款捐物,据不完全统计,第五批安徽皮山支教队已累计捐款捐物超过两万余元。捐赠的是钱物,架起的是民汉心心相通的桥梁。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着春泥更护花。”安徽援疆支教人,在南疆和田大地上践行着心中的梦想,他们甘愿化着春泥,用汗水、用心血浇灌着一棵棵幼苗,滋润着一朵朵花蕾,为的是让幼苗早日成才,让花蕾早日绽放。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平凡的,但他们“舍小家、顾大家”,“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情操是高尚的,令人起敬。

  他们是最美援疆支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