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微电影《河之源》获中国首届科普微电影大赛一等奖

24.11.2014  13:19

近日,从中国首届科普电影文化周(展)上传来喜讯,在刚刚结束的全国首届科普微电影大赛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协选送的9部科普微电影作品全部获奖,其中,反映新疆阿尔泰山两河源自然保护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河之源》获一等奖。             

阿尔泰山两河源自然保护区地处阿尔泰山的东端,横跨富蕴、青河两个县,是新疆内陆干旱区湿地资源、天然林资源、珍贵特有野生动植物资源最为集中的分布区域;是新疆水资源的战略储备区,新疆北部的天然生态屏障,更是我国乃至世界备受关注的生物多样性基因库。2010年,在国务院编制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阿尔泰山森林草原生态功能区被划为国家限制开发的25个重点生态功能区之一。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河源自然保护区总面积680776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为254905公顷、缓冲区面积为30798公顷、科学实验区为395073公顷。

保护区在气候上属大陆寒温寒冷气候,年均气温为-20℃,极端最高气温33.30℃,极端最低气温在可可托海达到-51.5℃,创全国最低气温的极值。由于保护区内气候湿润受浮尘影响小,光照资源较为充足,年日照时数、日照百分率和辐射总量均超过我国同纬度的东北地区。由于水、热随高程变化呈负相关分布,在保护区形成完整的山地自然景观垂直带谱,其为亚洲北部从北极苔原、亚寒带泰加林、森林草原直至亚洲中部荒漠地带性景观在山地的缩影,所形成的高山永雪带、高山冻原、高山亚高山草甸和寒漠、山地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森林草原、荒漠化草原以及各类湿地,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类型组成极其多样。

保护区拥有56504公顷的湖泊、河流、沼泽等天然湿地。众多沼泽湿地经过多年沉积,逐步形成新疆最年轻且保存最完整的较大规模泥炭沼泽。这些被称为天然蓄水库的湿地,涵养着近50亿立方米的水源,孕育出5条年径流量超过1000万立方米的河流。其中由库依尔特河、卡依尔特河和喀拉额尔齐斯河汇聚而成的额尔齐斯河常年奔流不息,最后注入北冰洋;而由大、小青河汇流而成的乌伦古河,是新疆北部地区农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依托,最后注入我国十大内陆淡水湖——乌伦古湖,成为新疆优良的渔业基地。

2002年,由新疆阿尔泰山国有林管理局组织,由地学、生物学与社会经济学等知名专家组成的综合考察队,多次深入自然保护区的纵深地带,对两河源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环境、生物资源与社会经济状况作了全面深入的考察研究,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与科学标本,编写完成了《新疆阿尔泰山两河源综合科学考察》科学专著。

通过科学考察,高等维管束植物81科385属967种,占阿尔泰山地的80%以上。保护区内许多植物物种,或为本区特有或为我国、新疆仅此分布,其中阿尔泰山特有种20种,主要有阿尔泰铁角蕨、绿叶柳、青河毛莨、白花新疆芍药、阿尔泰鹿蹄草、阿尔泰鹤虱、小花脓疮草和芒颖鹅观草等。保护区已知分布苔藓植物49科110属193种,其中我国特有种2种,有58种目前仅在两河源区有记录;地衣植物66属205种地衣,其中占中国西北特有种18种;大型真菌150种,其中新疆新记录9种,中国新记录2种。

保护区共分布有兽类6目18科54种,占阿尔泰山山地种数的87.1%;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兽类有15种,其中属国家Ⅰ级保护动物的有5种;属国家Ⅱ级保护动物的有10种,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兽类有16种;

保护区分布鸟类有222种,隶18目54科127属;其中11种为近年两河源区或新疆首次记录。其中属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的有6种;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有43种;保护区分布有爬行兽类1目5科9种,爬行类占阿尔泰山爬行类种数的90%;两栖类1目2科2种,占阿尔泰山两栖种数的90%;鱼类有8种,占阿尔泰山鱼类种数的22%;名贵冷水性鱼类哲罗鱼、江鳕等在我国仅分布于额尔齐斯河和黑龙江流域;北极茴鱼、阿尔泰杜父鱼及目前已极度濒危的北鲑为西伯利亚鄂毕河流域或额尔齐斯河的特有种,细鳞鱼则为仅有的1属单种。两河源区共记录有昆虫1167种,隶19目160种641属,估算本区昆虫不少于4000种,是新疆境内昆虫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     

生物多样性是保护区的显著特点,丰富的植被类型和数量众多的野生动物,如果再加上形态各异、难以计数的昆虫品种,两河源自然保护区堪称“生物百科博物馆”。

然而,近半个世纪以来,在利益的驱使下,人类对自然资源连年无序的开采,过度放牧,加之全球性气候变暖,使阿尔泰山区出现了草场退化、湿地面积萎缩、雪线上升、生物多样性减小、森林老化加剧、荒漠沙化进程加快、水土流失面积逐年增加等诸多生态危机。

2001年9月,为了保护发源于阿尔泰山的额尔齐斯河和乌伦古河源头的生态系统,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新疆阿尔泰山两河源自然保护区,旨在强化两河区域的生态环境治理,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两河源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内设5个职能科室,建立了5个管理站,15个管理点,拥有一支57人的生态管护队伍。保护区制定了资源管护责任制,与各保护所、站、点管护人员层层签订管护责任状,切实将任务落实到人头、山头和地块,自然资源管护落实率达到100%。保护区推行社区共管模式,成立了由保护区、边防派出所、当地乡政府、村委会代表和威望较高的辖区牧民组成社区共管联席会。保护区通过入户走访,对辖区牧民进行生态教育宣传,建立了详尽的社区档案,并积极解决他们生活中的交通、医疗等困难,努力筹建合作社,为牧民增收拓宽渠道,定期举办阿肯弹唱会,不断增强牧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目前,保护区已逐步形成“居民共建、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建立了两河源生态保护的长效机制。

2010年以来,保护区多方争取资金,修复保护区内非法采金、开矿所遗留的生态创伤,对1500亩区域进行刺丝围栏,安装滴灌,播撒草籽、种植茶藨子,总体成活率达到98%以上;每年利用“世界湿地日、环境日、爱鸟周”等纪念日加大生态教育宣传力度,上街头、入社区、进学校,积极推动生态教育特种旅游,不断加强社会各界对两河源自然保护区生态重要性的认识。

十一五、十二五期间,阿尔泰山两河源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国家重要湿地规划名录,获得全球环境基金支持项目,为两河源的生态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2013年,保护区被命名为自治区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这一切的成绩取得无疑为保护区晋升国家级提振了信心。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从保护区成立以来,两河源管理局的“生态卫士”们为守护阿尔泰山的秀美山川做出不懈努力。今天,乘着十八大的东风,两河源自然保护区必将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按照自治区“两个可持续”的战略规划,以生态建设为己任,为建设美丽中国、大美新疆做出新的贡献!

(林业厅湿地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