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天山山区人工增雨雪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执行进展检查会在乌召开
9月10日,根据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关于开展“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应对气候变化科技项目群执行进展检查的通知》的整体安排,自治区科技厅在乌鲁木齐组织召开了“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天山山区人工增雨雪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执行进展检查会。国务院参事、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华莅临会议任专家组长,科技部社发司综合与气候变化处康相武副调研员出席会议。会议由自治区科技厅胡克林巡视员主持。
会议现场。
项目共设置3个课题,分别是由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承担的“天山云水资源潜力评估与增雨(雪)技术开发应用”课题、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承担的“人工影响天气探测作业一体化无人机系统”课题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承担的“超短脉冲激光人工引雷降雨技术与设备研究”课题。项目自2012年启动实施以来,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一是围绕天山山区云水资源与增雨雪效果评价,分析了天山山区大气水循环、水汽输送和降水转化率和面雨量时空分布等特征以及天山山区云量时空变化特征与降水的关系,确定了有利于人工增雨雪的最佳区域,建立了增雪效果与积雪存储效果评价地面实验站,初步建立了适合于研究区域的积雪积累及融雪模型。在天山山区巴音布鲁克建立了人工增雨雪示范基地,分析归纳了典型云降水过程的大尺度环流特征,初步揭示了典型降水云系结构和云降水形成发展的物理过程,完成增雨雪作业指标和指挥系统的架构设计及数据库建设。研制出多弹型增雨雪火箭发射架和控制器。二是开展了固定翼无人机辨识建模、自主导航定位、无人机自主飞行控制、机载设备总线控制等核心关键技术研究;成功研制出了导航控制一体化自动驾驶仪系统2套,车载地面站系统1套,独立安全应急系统1套以及实验室半实物视景仿真系统1套;在天山巴音布鲁克人工增雨雪示范基地进行了实飞增雨作业试验。验证了无人机系统在高海拔地区的飞行和作业能力以及无人机系统在该地区进行人影催化作业的有效性。三是研制了超短脉冲激光人工引雷降雨设备,完成了光纤飞秒振荡器和基于Yb晶体的全固态飞秒激光振荡器,发展了脉冲展宽器等器件;利用特殊设计的飞秒钛宝石激光放大器装置产生了脉冲间隔为14ns的序列脉冲和微秒量级的等离子体通道。“风廊线雷达产品显示及监测预警系统软件”获得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登记权1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出版专著2部。
在检查会上,项目技术总负责人自治区气象局副局长魏文寿研究员和各课题负责人先后系统汇报了项目和课题的研究工作进展情况,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存在的问题及下阶段的重点工作。专家组对各课题的研究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还就课题下阶段的重点工作任务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专家组希望各课题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加强技术集成和学术交流,提高研究的协同性和创新性,为开发天山空中水资源提供科技支撑。刘燕华强调,项目组织单位要加强组织协调工作,项目牵头单位和课题承担单位、参与单位要更深入地开展联合攻关。各课题组要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完成既定的目标,达到预期成果。胡克林表示,感谢科技部对新疆气象科技工作的大力支持,自治区科技厅将全力做好相关服务工作。他希望各课题多吸纳会议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结合新疆基层实际情况,继续深入推进项目实施。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吴绍洪研究员、清华大学罗勇教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肖辉研究员、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王文涛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副所长雷加强研究员、新疆农业气象台副台长李新建研究员;各课题负责人、主要技术骨干以及自治区科技厅相关人员40余人参加了会议。
(社基处 张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