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州壮大种子产业规模 服务现代农业发展

15.02.2015  14:18

      2015年博州各级种子管理部门将围绕州党委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确定的发展目标,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做贡献。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措施落实:

      一、农作物良种推广与农业生产规模化相结合。积极推广观赏类果菜、小型西甜瓜及鲜食玉米等特色作物,适应城镇人群生活习惯的变化。推广适用企业加工的玉米、甜菜、等作物良种,为酒精、味精、食糖生产提供优质原料。推广适宜机播、机管、机收的棉花良种,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规模化生产水平。推广抗低温、雹灾的小麦良种,实现科技减灾,保证生产安全。完善新品种推广、展示基地建设,通过展示平台实现农民、种子企业、合作社和加工企业在种植品种,配套服务,收购原料上的利益衔接。积极探索、完善以种子销售为抓手,农机、农药、肥料配套作业,技术跟踪服务为一体的新型服务方式。发挥好种子管理部门政策引导、企业技术服务、农民群众典型示范的良种良法服务推广体系的作用。棉花、玉米、甜菜、油葵良种覆盖达到100%,小麦达到98%以上。

      二、扩大产业规模与推进土地流转相结合。强化龙头企业的规模和效益拉动作用,完善企业+土地流转、企业+承包大户、企业+协会+农户的企农合作机制,扩大基地生产规模,形成规模效益。在规模化的基础上大力推广种子企业和农民签订产值、产量合同并预付定金给农民的有效化解市场风险、增加收益的生产方式。加快建设涵盖产前、产中、产后等各环节的种子生产标准化和质量监测体系。推广“三圃田”+良种田、育种家种子+良种田的提纯复壮技术路线。建立种子田7.9万亩。棉花三圃田4500亩(博乐市2220亩,株行10亩、株系100亩、原种2000亩。精河县2280亩,株行10亩、株系100亩,原种2170亩),棉花良种田5.2万亩(博乐市2.5万亩、精河县2.7万亩)。玉米制种1万亩地(博乐市7000亩、温泉县3000亩)。小麦种子田1.2万亩(三圃田1000亩,穗行8亩、穗系80亩、原种912亩,良种田1.1万亩,春小麦6500亩、冬小麦4500亩)。马铃薯等特色作物种子田500亩。

        三、新品种选育与科技创新相结合。加快与区内外高端前沿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做到借梯上楼,不求所有,利用他们先进的育种方式、技术手段和品种资源,通过联合开发、委托育种、品种买断、股份合作等市场运作方式开展品种选育。加大自主品种选育力度和新品种的引进和再开发力度,增强海南育种基地、抗病选育基地、企业科研中心的支撑功能。支持企业和社会力量开展新品种选育工作,提升品种研发能力。完善育种技术手段,在坚持系统选育、杂交选育、航天育种的基础上,调整育种技术方向,做好产量、品质内在因素与高密度、抗逆性及加工适应性的关联性研究,尽快选育出一批更加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品种。完成新品种试验300亩地,引进品种资源300个。

      四、做好服务工作与提升能力建设相结合。要加强种子质量监管,确保生产安全和农民利益。健全州县(市)种子管理部门联动机制,加强对种子生产、加工、销售全过程质量监督,完善“横到边、纵到底”的“两级三层”种子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开展好“进村入户保春耕”种子质量检验服务活动,帮助农民把好春播用种最后关口。抽检种子样品1000个,代表种子量8000吨,检验种子田10万亩次。要强化信息化服务手段,配备专职人员收集好区内外产业发展信息,定时发布种子价格、生产状态、市场供求、库存数量及相关产业政策法规信息。积极服务企业发展和产业提升,支持企业建立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指导落实技术规程,鼓励基地农户,积极发展种子生产专业合作社,落实技术规程,提高种子质量,扩大生产规模。形成企业和农户共生共荣、共同发展的局面,为种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实现产业突破、农民增收、地方经济发展。

      五、扩大市场规模与提升品牌相结合。引导企业强化品牌意识,以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和扩大产业影响力,增强品牌市场效应。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农业博览会、交易会等活动,通过展示平台,加大推介自主品牌种子。组织召开品种现场观摩会,扩大品种示范带动作用。组织本地种子企业走出去,与内地商家签定生产订单。利用各种交流机会和展销平台,加大对优势条件宣传力度,吸引区内外种子企业来博合作发展制种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