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海洋最远城市的热带鱼记忆

10.08.2015  02:43

    1965年,上海,何志芬(前排右三)与同批培训的人合影。

     今年76岁的何志芬老人,1959年由江苏无锡支边来疆。1965年,与热带鱼结下不解之缘,随后17年里,都在乌鲁木齐市人民公园从事鱼类养殖工作。回忆起初次接触热带鱼的日子,何志芬有着讲不完的故事。运、养、赏,各个环节她都跟记者说得头头是道,老人兴奋的神情里,闪耀着青春记忆里的一抹亮色。
        热带鱼体色艳丽、体态婀娜、外形奇特、习性有趣,具有较高欣赏价值,深受人们喜爱,被视为宠物。热带鱼于上世纪30年代从国外传入我国,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热带鱼养殖曾风靡一时。1965年,乌鲁木齐市人民公园为新疆首次引入了热带淡水鱼,丰富了市民的观赏体验。
      50年前,正值自治区成立10周年大庆之际,全疆都在忙着庆祝。我同上海和平公园的张师傅坐了4天火车,才将成袋的鱼苗押运回来,算是献给“大庆”的一份特别礼物吧。
        取经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流行“学上海”。1965年4月,乌鲁木齐市城建系统组织了一批人到上海学习。其中,乌鲁木齐市人民公园也派出了几人,只有我一人的培训方向是热带鱼和金鱼养殖。
        到了上海,这批人被分到各个相关单位学习,而我被派到了风景如画的上海市和平公园,跟一位姓张的师傅学习了近5个月。
      刚一接触热带淡水鱼,我就喜欢上了。当时,主要养殖体型较小的热带鱼,有的体色为条纹状,如红七彩、蓝七彩、蓝绿七彩,有的如红绿灯、蓝三角、红莲灯、黑莲灯等,它们小巧玲珑,那些斑纹色彩随着鱼儿游动若隐若现,非常美丽。
        养殖热带淡水鱼的关键在于水温。最适宜温度为25℃左右,最低不能低于18℃。即便在上海,热带鱼也必须在室内养殖,并使用加温设备。当时,上海生产出一种20来公分长的加温棒,插入水中,通过旋转按钮可调温。为了保持水温,鱼缸也要加厚的,要求玻璃在5毫米左右。
      此外,鱼缸内还要控制热带鱼的放养密度,维持水质良好,保证饵料新鲜,定质、定量、定时投喂等。我还学习了如何为鱼缸消毒及热带鱼的生病养护方法。
        运输
      9月底,自治区10周年大庆前夕,我们这批人学成回疆,并邀请张师傅同行,到新疆技术指导一段时间。我和张师傅还有一项艰巨任务,押运一批热带鱼金鱼的鱼苗回来。当时,我内心挺紧张的,要知道火车在路上跑4天,运输条件艰苦,如何确保鱼苗万无一失至关重要。
        鱼苗分门别类,分别装入有水的塑料袋中,置入氧气棒,袋口扎紧后再竖着码放进纸箱。这些纸箱只能敞开平放在行李车厢。由于提前打了招呼,我们乘坐的卧铺紧挨着行李车厢。除了睡觉吃饭,4天时间我基本都在照看鱼苗,时刻观察鱼苗情况,生怕有个闪失。
      张师傅说,只要有充足氧气,这几天鱼苗无需喂食也能存活,反而是喂食会令水污染,导致鱼苗死亡。谁知行程刚过半,偏偏供给鱼苗的氧气不足了,我的心情七上八下。我们紧急求助铁路系统,通过他们协调通知经停站,当地将氧气送上了车,才令鱼苗转危为安。
        养殖
      这些鱼苗运抵乌鲁木齐后,金鱼苗耐受力强,被放养到人民公园的园中园――动物部(位置即今公园北街颐中园酒店)水池中,而首次进疆的热带鱼苗,则需量身定制“别墅”――加厚鱼缸。
        热带鱼喜欢大的活动空间,在较大空间内,它们才比较活跃,体质强壮,色彩鲜艳。反之,密度过大易造成水中缺氧、水质恶化,导致热带鱼生病死亡。因此,鱼缸规格要稍大。普通玻璃一般两三毫米厚,为增加保温效果,借鉴上海的养殖经验,公园采购了一批5毫米厚的玻璃,被称为“玻璃砖”。乌鲁木齐的玻璃匠没见过如此厚的玻璃,不知如何下手。上海来的张师傅现场指导,三下五除二问题就解决了。鱼缸约有五六十公分高,衔接处用腻子黏合。
      公园很珍视这些热带鱼,这组长方形大鱼缸做好后,安置在鉴湖边上的老阅微草堂。里面房间一大一小,鱼缸布局在靠墙四周,底部水泥台子约有1米高,游人观赏时可平视,达到最佳观赏角度。鱼缸里还放置了玻璃灯管,一是为水加温,再者是照明,营造视觉效果。鱼缸底还铺了砂石,装饰了水草,小鱼们在水草间像是在丛林里游弋。
        热带鱼要吃活的食物,于是公园每天派专人一早骑自行车挂着水桶,到城北四工的河坝里捞鱼虱子。白天展出热带鱼时,还派有专人看护,防止有人偷鱼。
      记忆
      那个时代,人们娱乐消遣活动单调,加之人民公园建设得比较好,每逢周末,公园买门票的人都排起了长队。当然,热带鱼是最稀奇的。它们一群一群地游动,小孩们凑近鱼缸看了一遍又一遍,久久不愿离开。一时间挺轰动的,都说没见过这么漂亮的鱼。
        有时,我也很自豪,会为游人讲解哪些是燕鱼、翩翩鱼,哪些是半身黑、红箭,如何分辨雌雄等。好奇的小朋友还会问起一些养殖常识,我也总是耐心解答。
      当年冬天,因为有暖气,加之悉心护理,这些热带鱼多数顺利过冬。第二年没多久,文革开始,各种杂事干扰,娇贵的热带鱼陆续死亡,加之偷盗等人为因素干扰,1967年之后热带鱼就销声匿迹了。文革时,有人自家养金鱼,都被扣上“封资修”的帽子,公园也未再引入热带鱼。
        到了上世纪80年代,西大桥下的花鸟鱼市,有了热带鱼的身影,由个体售卖,进入了寻常人家。再后来,先进设施多了,许多酒店或公共场所还养起了大型热带鱼。
      如今,整整半个世纪过去了,忘不了养殖热带鱼的往事,许多人也许还记得在人民公园观赏热带鱼的新鲜,那也是我青春记忆的一抹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