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祖国放心的戍边卫士——四师强化民兵队伍建设纪实

30.06.2015  13:53

  每天7 时15 分准时外出巡逻,24 时甚至次日才能归队休息,一天巡逻路线长达二三十公里。白天冒着高温酷暑,身上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脚底磨出了血泡。这就是目前在伊宁市轮训备勤的四师民兵的工作常态。

  正如四师师歌《兵团战士的心愿》中所唱到的,“面对蜿蜒的界河,背靠亲爱的祖国,我们种地就是站岗,我们放牧就是巡逻。要问军垦战士想着什么?祖国富强就是我们的欢乐……”四师民兵是一支不怕困难、英勇顽强、浴血奋战的队伍,是一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队伍,是一支不穿军装、不拿军饷、永不换防的特殊队伍,担负着建设边疆、保卫边防、巩固祖国统一的神圣使命。

   维稳戍边为己任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地处祖国西部边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四师驻守在伊犁,处于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与“三股”势力斗争的最前沿。四师18 个团场中有13 个团场在中哈边境线上“”字排开,守护着祖国的西大门。60 多年来,一代代四师民兵牢记党中央赋予的屯垦戍边历史使命,坚持劳武结合,守土护边,完成了一次又一次急、难、险、重任务,用青春、汗水、热血乃至生命构筑起一座座坚如磐石的生命界碑,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自治区及兵团党委的表扬和表彰。

  为提高民兵的军事素质,更好地保卫祖国边疆,四师把训练基地化、维稳常态化、教育规范化、管理军事化、指挥一体化作为基层民兵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不断创新,形成了维稳戍边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协调推进的科学机制。

  从2000 年开始,四师每年冬季组织民兵赴边合训,提升了广大干部职工的军事技能。自2011 年1 月起,四师长年抽调团场民兵开展轮训备勤工作,每年6 期,每期两个月,全师18 个团场的民兵轮流到伊宁市参加训练,建立了长效维稳机制,提升了广大民兵的快速反应和机动能力。

  6月23日,正在组织民兵进行训练的四师人武部军事参谋邓阳忠告诉记者,针对近年来暴力恐怖袭击活动的特点,四师人武部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和方案,对民兵进行盾牌术、擒敌术、防袭击、防砍杀等军事科目的训练,进一步提高了民兵的军事素质。同时,四师对民兵加强兵团精神的教育,进一步增强民兵“”的意识,提升“”的素质,以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兵团精神,履行职责使命。

  每逢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事件发生,伊宁市市民就会见到四师民兵不辞辛劳、日夜巡逻的身影。每当车前贴着“四师民兵”醒目标识的长龙般的车队沿伊宁市主要街道巡逻时,各族群众的安全感油然而生。

  七〇团十二连民兵周照龙告诉记者:“最让我难忘的是我们在街道上巡逻时,很多老百姓看着一辆辆大卡车,不停地拍手,高喊‘向兵团人学习,向兵团人致敬’,还不停地向民兵队伍递送矿泉水、饮料,我为自己是一名兵团民兵而自豪!

  七十四团地处昭苏县最西端,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相邻,距四师师部所在地伊宁市300 公里,是兵团边境线最长、戍边任务最重的边境一线团场。七十四团是在1962 年“伊塔事件”发生后建团的,历届团党委都将维护边境稳定工作作为团党委的中心工作,常抓不懈,多次受到兵团军事部和四师人武部的表彰。据不完全统计,该团场义务护边员累计拦截临界牲畜500 余头(只),劝阻临界人员200 余人,向牧民及游客宣传边境法规1 万余人次,成为边防线上永不换防、永不转业、永不挪位的生命界碑。

  七十四团武装部副部长吴维忠今年55岁,面庞黝黑,中等身材,看上去稳重、忠厚。吴维忠的爱人高位截瘫15 年,儿子患偏瘫多年,女儿刚生完孩子不久。尽管家里负担重,但接到去伊宁市轮训备勤的命令后,吴维忠还是义无反顾地率队出发。两个月的时间里,因为身负管理民兵队伍的重任,他没有请过一天假。

  2009 年“7·5”事件发生时正值夏收和田管的关键时期,但在伊犁垦区,全师民兵人人都把维护稳定作为首要任务。七〇团十二连个体户蔡忠宝是一名汽配零件车床维修工,在这个行业干了20 多年。他每天穿着一身油污的衣服,为团场和周边农机手服务。农忙时节,他每天可收入200 元左右。当时接到通知后,蔡忠宝立即赶赴伊宁市执行维稳任务。他说:“少赚几天钱没啥,维护社会稳定更重要。

  37 岁的闵祥江是六十六团民兵应急连的班长,家里有两台康拜因农机,还有80亩地。虽然团场的工作很忙,但他每年都积极主动地参加轮训备勤。每次接到轮训备勤的通知,他就立即放下手里的活,加入轮训备勤队伍。他告诉记者:“虽然轮训备勤比较苦,但这是我们民兵的职责,能够为维护社会稳定做点事,很高兴。

  七十七团六连蒙古族职工巴特得知团里抽调民兵到伊宁市维稳备勤的消息后,主动到团武装部报名要求参加。他说:“家里的牛羊全部交给妻子照看,承包地由连队干部管理,我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

  55 岁的六十六团应急民兵连排长张云生是应急民兵骨干,因军事素质过硬,曾被兵团军事部授予“预备役维稳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两个月的轮训备勤让他脸上身上的皮肤更黑了、人更瘦了。但他却说,我是复员退伍军人,又是兵团民兵,献身国防事业是职责所在。

  在赴伊执行维稳任务的民兵队伍中,不乏父子兵、兄弟兵,仅七十八团就有父子兵、兄弟兵12 人,他们与亲人一起共同战斗在维稳第一线,为维护伊犁地区的社会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七十八团武装部副部长薛春江每次都带队赴伊执行维稳任务,他的儿子薛天宇上大学放暑假回来,听说团场正在组织民兵赴伊执行维稳任务,便主动要求报名。

  白天在街上执勤,民兵们穿着厚厚的迷彩服,戴着钢盔,背上的汗不停地流,身体好的民兵都觉得苦,更别说背上长了个鸡蛋大的火疖子的薛天宇了,汗水浸得他疼痛难忍,尤其是每天晚上换药时,他常常痛得龇牙咧嘴。父亲看着心疼,劝他回家,但他却硬是坚持了下来。薛春江说,经过民兵集体生活的锻炼,儿子的集体主义和荣誉感明显增强了,对民兵这个概念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为一名军垦后代的自豪感更强了。

   兵团精神代代传

  兵团是一个特殊的集体,60 多年建设和保卫边疆的岁月,锻造出了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岁月荏苒,兵团精神已经融入每位兵团人的血脉中,代代相传。

  27岁的六十二团民兵陈平在霍尔果斯口岸做生意,去年6月,他主动要求参加民兵轮训备勤。因为思想端正,不怕吃苦,责任心强,组织能力强,陈平很快成长为班长,无论是训练、执勤,还是整理内务,他都很认真,把班组管理得井井有条,受到来四师人武部检查工作的兵团军事部政委王兴国的高度赞扬。

  张成成是六十二团四连的职工,是军垦第二代,他的家就安在边境线附近,距国界不到500米。1994年,20岁的张成成继承父业成为团场的民兵护边员。他坚持每天在边境线上巡逻一到两次,时刻观察有无非法临界的可疑人员。2011 年10 月的一天,张成成发现有3 名不明身份的青年来到边境线附近,就上前询问并制止。谁知3 名青年不仅不听劝阻,还威胁他不要管闲事,并准备翻越铁丝网。张成成立即向边防连报告了这一情况,随后赶到的边防连官兵及时制止了这3名青年的越境行为。“能当一名民兵护边员我感到很骄傲,我的愿望就是为祖国守好边。”站在自家距离边防连不到30 米的棉田里,张成成自豪地说。

  兵团是一个特殊的集体,来到这里的人,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受到这个集体特殊气质的影响,自然而然对兵团精神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并深深被它打动和影响。

  在七〇团驻伊维稳防暴民兵队伍里有一个新兵排,其中有6 名是在读大学生,平均年龄不到21岁。不满20岁,就读于天津工程师范学院的周思远刚到伊宁市,得知七○团民兵进驻伊宁市维稳防暴后,立即报名参加维稳执勤。他的父亲周照洪说:“作为家长,我非常支持他,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锻炼机会。”大学生康元龙说:“保卫家园,是我们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60天的艰苦训练和轮训备勤,虽然让25岁的七十四团团委志愿者于芋变黑了,但使原本瘦弱的他增添了英武之气。说起为什么主动到这里来参加轮训备勤,于芋说,参加民兵队伍,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军事素质,还可以增强自己的战斗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对于没有参军履历的自己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提高综合素质的平台。来之前于芋体弱多病,两个多月的锻炼让他的身体变强壮了,更重要的是他思想观念的变化。

  于芋感慨地说,以前对新疆、兵团的认识只是停留在书本上、网络上的片面描述,来兵团一年,对新疆、兵团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这里学得最多的是奉献,对兵团人“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无私奉献精神十分敬佩,兵团精神将成为支撑他不断学习、提升素质、奉献社会的重要力量。

  一代又一代巡逻在边境线上的四师民兵,虽然不穿军装、不拿军饷,却永不退役,他们是一个个永不移动的生命界碑,以实际行动表达着对祖国的无限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