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疆石窟寺研究”启动

06.05.2015  15:31

克孜尔17窟《弥勒像》(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新疆网讯(记者巩亮亮报道)一场计划花费五年时间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疆石窟寺研究”近日启动,将由14名研究人员对新疆境内的石窟寺遗址,进行全方位调查研究,最终形成约80万字的研究文献,推动新疆石窟寺整体的认知。

    5月5日,该课题项目负责人新疆龟兹研究院副院长赵莉在电话中说,本次项目分为三个子课题:新疆石窟寺考古研究、新疆石窟寺语言文字研究、新疆石窟寺壁画题材系列研究,参与人员达到14人,调查范围包括新疆境内的石窟寺遗址,主要为古代龟兹和高昌地区的石窟寺,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揭示新疆各地石窟寺壁画题材内容之间的交流与联系。

    这三个子课题分别涉及考古学、语言学、图像学。通过该课题的立项,为今后研究院年轻业务人员在专业成长、方法学掌握应用、石窟寺研究等方面提供全新的方向和视角,为带动“龟兹学”研究储备了人才。

    赵莉介绍,长期以来,由于新疆地区比较偏远,新疆石窟寺的研究、考古处于刚起步阶段,洞窟内的许多题记没有得到解读、整理,壁画题材方面也有很多不清楚。研究人员不足、流动性大,导致新疆石窟寺研究的进度比较缓慢。

    据悉,经过五年的研究之后,研究成果将以考古报告、专著、丛书的形式呈现。

     新疆石窟展现融合的文明

    新疆石窟寺壁画具有多民族、多元文化融合的鲜明特点,石窟壁画受到印度、中亚、中原地区影响。

    赵莉说,以龟兹地区“天相图”中的太阳神像为例,马拉战车的形象,可能源自希腊的太阳神。龟兹的佛陀造像,受古印度的犍陀罗艺术、笈多艺术影响较深,但有研究佛衣的学者指出,壁画中出现的双领下垂式袈裟,应源自中原地区。汉族龙的形象,在龟兹壁画中也经常可以看到,如菱格故事画中的龙舟,以及绘于后甬道焚棺图中的龙棺等。

    此外,吐鲁番吐峪沟石窟壁画榜题却有许多汉文。唐安西都护府时期,有许多汉族的官兵、僧侣居住在龟兹,他们在今天的库木吐喇石窟内留下了汉风的壁画。石窟寺题记也是多民族交汇的历史见证。

    1997年,北京大学考古系曾出版《新疆克孜尔石窟考古报告》第一卷。本次,邀请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合作编写《新疆克孜尔石窟考古报告》第二卷。

     石窟寺研究激活文字化石

    赵莉说,分散在新疆各地石窟寺的题记,基本上可分为注解壁画的“榜题”与居住或到访者的“漫题”两大类。榜题使用婆罗谜文、汉文、回鹘文三种古代新疆主要通行文字,漫题则包括汉文、婆罗谜文、突厥-鲁尼文、藏文、回鹘文、察合台文等至少七种以上文字。

    对新疆石窟寺内存在的大量题记,过去始终缺乏系统全面的统计和研究,从这一角度看,本课题具有填补学术空白的重要意义。这些题记的内容,有的是供养人的名字,有的为注解壁画的内容,有的则表达了题记作者的愿望。还有一些访者的“漫题”。

    赵莉认为,解读这些文字有很大的困难,许多题记均为古代少数民族语言书写,这需要有极强语言学功底的学者才能解读这些语言,研究的难度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