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湖南考古专家“发现”孟加拉

14.04.2016  16:30

Nateswar遗址发掘区鸟瞰。

背景

2014年孟加拉国Agrasor Vikrampar 基金会向中国驻孟加拉国大使馆申请,请求中国对毗诃罗普尔(vikrampura)佛教遗址考古发掘给予帮助,其中一个原因是该遗址是著名的藏传佛教鼻祖之一阿底峡尊者出生、学习和传教之地。在中国驻孟加拉国大使馆出面斡旋,湖南省政府、省文物局大力支持下,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Agrasor Vikrampar基金会签订长期考古发掘保护研究协议,第一阶段由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基金会下属的孟加拉国Oitihya Onneswan考古研究中心组成联合考古队,共同对毗诃罗普尔遗址群最为重要的一个遗址点——Nateswar地点实施发掘。目前已完成了两次大规模发掘和对以往发掘资料的整理。

身边的同事和朋友知道我们在孟加拉国搞考古发掘,总会好奇和关心地问:“在那挖什么?那边好玩吗?吃的习惯吗?与国内考古发掘有何异同?”大多是诸如此类的问题。回想我们从发掘到整理再到发掘已先后三次长时间生活在孟加拉国,可以写一点记录我们在这边工作和生活的文字,也向大家介绍充满新奇的孟加拉考古之旅。

强强联手:

湖南考古专家走出国门

毗诃罗普尔(vikrampura)是孟加拉国著名的佛教遗址,据研究是8至12世纪孟加拉国一个都城所在地,而孟加拉国对于这一时间段的历史文献记载较为缺乏,因此研究这一段历史所倚重的考古发掘资料。与中国特别有渊源的藏传佛教的鼻祖之一阿底峡尊者就是诞生在这里,后来他受藏王的邀请从这里出发辗转赴西藏传教,并最终在西藏坐化。现在藏传佛教各系统都敬奉阿底峡尊者。在20世纪70年代,应孟加拉国佛教复兴会的申请,周恩来总理批准将阿底峡尊者的部分骨灰运回孟加拉国供奉,以体现中孟之间的传统友谊。

孟方团队以苏菲教授为核心,他是孟加拉国著名的考古学家,苏也是Oitihya Onneswan考古研究中心的主任。

中方团队是以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郭伟民所长为项目负责人,以柴焕波研究员为领队,另有3位具备国家考古领队资质的业务骨干,并配有科技、绘图、修复等人员。

发掘区域大致分为中方发掘区和孟方发掘区,我们每个业务骨干在中方发掘区分管一片区域,有一至两名孟方业务人员协助,带领数十号孟加拉民工一同发掘。此次我们的合作研究是全方位的,不仅一起组队实施发掘,同时帮助孟方修复出土陶器,检测各种标本,整理出土遗物,并最终共同撰写发掘报告。

大胆推断:

找到理解地层的“钥匙

Nateswar遗址位于达卡市蒙希甘杰县恒河与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交汇处的河流三角洲冲积平原,填土堆积都为沙土,我们主要发掘对象是早期佛教砖建筑结构。或许有人会认为发掘这种砖建筑遗址应该相对简单,就是清理掉沙土,展示出建筑的形态和结构。可事实上,任何重要遗址的发掘都不会是那么简单的,何况是在异国他乡,发掘一个我们从未接触过的遗址类型。

我清楚地记得,在中方发掘区发现遗址第4层的倾斜沙土层被深埋在地下2米多深的砖建筑打破时,我们一下子意识到这里面蕴含了非常重要的信息。通过我们中方团队集思广益,我们大胆地推断这些距地表深达2米多的砖体建筑都是其原建筑地面之下的地基部分,是建筑者打破地基上面这层厚约3米的沙土建造的,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脚踏着地面的沙土在时间关系上居然比埋在地下两三米深的砖建筑还早,这是之前谁也不曾想到的。

以此为突破口,我们最终找到了遗址各个地层的成因,解读出该遗址不同时期的人类行为。并通过地层关系,将之前很难明确判断的各组建筑遗迹成功分期,解决了之前孟方连续发掘也未曾解决的核心问题,这充分体现我们中方团队在这次合作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惊人发现:

古代孟加拉一个王国的都城所在地

虽然我们找到了理解地层的“钥匙”,但是对于我们发掘一个建筑的结构性质还是有一个认识过程。

一开始,我们将边长达16米的方形砖建筑结构命名为“塔院”,对这个建筑的理解是中间有四个小佛塔,外围是一条回字形道路围绕。但随着发掘的继续,我们发现这种边长为16米的回字形建筑一共有四个,是呈十字形环绕。为此,我们专程两次对孟加拉国世界文化遗产巴哈布尔(Paharpur)佛教遗址进行考察,最后坚定地认为这是一种大型的佛堂建筑,中间的4个方形砖建筑不是佛塔的塔基,而是柱基,是房子立柱的地下支撑部分。后来随着发掘的进行,我们最终认识到这是一组大型中心建筑,中间是一座大型十字形佛塔,在其东西南北四面各有一个大型佛堂的建筑结构,我们一直不确定建筑结构和性质的边长为16米的回字形建筑其实就是其中的一个佛堂。

用通俗一点的语言来说就是,我们所发掘的这个遗址是公元8至12世纪,即相当于我国唐宋时期,古代孟加拉一个王国的都城所在地。

这个国家政教合一,信仰佛教。在早期,当时的活动面在地表之下3米左右,人们在此修建了寺庙、佛塔,并有房屋、道路等其它相关建筑设施。早期的地层分为5、6、7层,每层都有相对应的人类活动遗迹、遗物。晚期是从第4层开始,遗址经历了一个更加辉煌的时期,主要表现在当时的人们从别处运来纯净的黏性沙土,将整个地面抬升了3米左右,也就是相当于现在人们生活的水平面,修建了更为宏伟壮观的佛教建筑群。目前我们已发现在遗址中心部位修建了高大的十字形佛塔,四面有大型佛堂环绕。在周围有多边形的佛塔、曲尺形的围墙等多种建筑。在第4层之上的第2层、第3层则分别代表之后人类在此处取砖、取土的活动行为。

莫林恒 来源于公众微信号: 湖南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