蕴涵民族大爱的"小援疆":武进区援疆工作纪事

29.12.2015  05:47
  一位身患疾病、年逾八旬的老人,得知尼勒克学生读书条件差,于今年8月委托儿子将6万元交给了援疆组,作为“小援疆”资金,帮助孩子们购买课桌椅。国庆节后,老人又执意拿出1.6万元,捐助尼勒克贫困学生。

  这个感人的故事发生在我市郑陆镇,老人叫陈金方。故事中提到的“小援疆”资金,是武进援疆干部独创的名词,指在完成上级下达的区援疆资金指标,单位和个人额外志愿捐赠的援疆款。

  “小援疆”蕴涵着民族大爱。正是因为有强大的爱心后援团,武进的援疆工作才能做出特色、做出品牌。

   双百双千”惠及众多牧民

  尼勒克有36741人人均收入仍处于2300元的贫困线以下,中小学生因贫困失学等问题相当严重。除区级对口支援外,需要整合更多的资源帮扶援助。

  为筹措“小援疆”资金,武进区精心实施了“双百双千”工程:百家单位与尼勒克县对口单位结对互助;百家民营企业利用武进区光彩基金平台,定向捐集“小援疆”资金;利用筹得资金对尼勒克县千名困难人员进行资助;每年每人资助标准不低于千元。

  倡议得到了全区企事业单位和市民的热烈响应。武进区101个单位与尼勒克县87个单位分别签订了对接互助协议;还构建起“区县、机关乡镇、村(社区、学校、医院)”三级结对帮扶网格,在全省援疆组中率先将结对帮扶延伸到村级。

  两年来,已有40多个单位和部门到尼勒克走访对接,开展业务交流、资金帮扶和人才培训。武进区四套班子领导每人结对2-3名尼勒克县贫困学生,每位援疆干部、人才分别资助1名贫困人员和贫困学生。通过“武进光彩新疆行”活动,工作组每年募集小援疆资金110余万元,定向资助贫困人员和贫困学生1030名。此外,还对40名特困人员酌情给予每年5000元、3000元、2000元不等的救助。

  “杀头羊,在我家吃饭。”在苏布台乡博尔博松村,哈萨克老汉尼西肯操着生硬的汉语热情地招呼我们,大家心头一暖,婉言谢绝。他家有8口人,养了5头牛和15头羊,一年能赚15000元,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在今年的“双百双千”工程中,尼西肯一家领到了5000元救助款,“这钱买米、买煤,开春再买两头牛犊,帮了大忙。

   万里之外的爱心后援团

  一边是援疆干部远离家乡无私奉献,一边是万里之外大本营的爱心后援,武进援疆形成了前后方联动的良性格局。

  两年来,武进区通过“小援疆”模式向尼勒克县资助各类钱物达1500万元。其中,中天钢铁集团、新誉集团、国茂集团、今创集团、江南实业集团、鑫和泰集团6家武进骨干企业慷慨解囊,通过“武进光彩新疆行”平台共向尼勒克县捐赠300万元。武进区总工会投入100万元资助尼勒克县新建职工服务中心和4所职工书屋;区环保局捐赠价值10万元检测设备和药品,并义务开展技术培训;团区委组织青联委员赴尼勒克开展手拉手互助活动,捐赠价值12万元的财物;武进公安局帮扶30万元资助尼勒克县公安局完善技术设施,并派出业务骨干赴疆送培;区教育部门向对应单位捐赠了15万元资金和20万元教学用具;常州洪润交通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向乌拉斯台乡中心学校捐资20万元。

  尼勒克镇第三社区有一条排泄渠,宽三四米,紧邻居民区,村民在渠上搭了两根木头做便桥,又窄又滑,近年有两名幼儿被水渠吞噬。今年,结对的武进东华社区资助了5万元,修建了水泥桥和渠边护栏,还为贫困群众买了米、面和油。现在,上千名居民每天都要从这座桥上经过,大家亲切地称它“连心桥”。

  社区支部书记潘雄告诉记者,在东华社区的指导下,他们打算来年建立刺绣培训基地,带领居民壮大社区经济,改变集体收入为零的窘境。

   在群众最需要的时候

  12月10日,大雪纷飞,遍野银白,科克浩特浩尔蒙古族乡恰合纳姆村,蒙古族老奶奶山丹正坐在温暖的火炕上哄孙女。面对记者,山丹话不多,但脸上始终挂着微笑。看得出,她对眼下的生活很知足。

  恰合纳姆村位于山间洼地。今年6月28日,尼勒克县普降大雨,引发山洪,洪水夹裹着泥石流倾泻而下,山丹和村民们急忙逃向高地,小村瞬间被山洪吞没。山丹早年离异,没有住房,和儿子儿媳借住在亲戚家,洪水一来,借住的房子也毁了。愁苦之中,援疆工作组带领施工人员来到村里,短短40多天就帮她建起了新房。“我从没住过这么暖和的房子。”山丹说。

  受益的不只山丹一家,6·28 洪灾导致尼勒克8448人受灾,房屋倒塌101户195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85亿元。灾后,武进援疆工作组迅速摸清灾情,决定投入100万元“小援疆”资金,帮助灾情最重的科克浩特浩尔蒙古族乡进行灾后重建。工作组协调江苏华大集成房屋有限公司零利润承建,全部采用新型建材,统一兴建60平方米集成住房。华大集成迅速制订房屋设计和施工方案,确保抗震保暖各项指标符合当地要求,并以“武进效率”全力投入重建。入冬前,22户村民欢天喜地搬进了新房。

  在尼勒克采访期间,记者深切感受到,援疆干部对当地情况了如指掌,他们走遍了尼勒克每一个村寨。“群众的需要,就是援疆工作的‘指挥棒’。”武进区援疆工作组组长、尼勒克县委副书记叶明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