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川汇海”谱写农牧业发展新篇章

12.09.2014  13:28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巴音郭楞”系蒙语,意为富饶的流域。拥有着秀美山川、广袤土地、勤劳民众的巴州,历经60年寒暑、60年风霜、60年前行、60年奋斗,在“积跬步以致千里”成长过程中,逐渐跨过了由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型升级的“门槛”,破败的小草屋被漂亮的小别墅替代,愁眉紧锁的面容被笑逐颜开的脸庞取代,凭借着广大农牧民智慧、勇敢、勤劳、执着和建设美好家园的期盼,巴州农牧业在“百川汇海”的滔滔大潮中抒写了一幅幅大发展、大跨越、大辉煌的壮丽篇章。

  发展前行的脚步势不可挡

  想起30年前,若羌县吾塔木乡库尔贵村枣农宋礼可谓是有一肚子心里话道不完。1970年,20多岁的宋礼只身来到沙漠边缘的小县—若羌县,漫天的沙土让人睁不开双眼,农田里稀稀疏疏的麦苗在狂风中“瑟瑟发抖”,低矮的土坯房顶上几片席子、毡子或茅草随时都有可能被肆意的狂风卷走。

  “当时,我的心凉了一大截,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条件,发展农业实现增产增收简直比登天还难!”宋礼在若羌“安营扎寨”后,对当地农业生产心里打了一个大大的惊叹号。种麦子不行种棉花,种香梨不行种苹果,种粮食作物产量不高换种经济作物,种娇贵的果树成活率不高就种抵抗力高的果树……和宋礼一样许许多多的若羌农民就是在摸索着调整种植结构,在与天斗、与地斗中总结着失败的经验、寻找着成功的金钥匙。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机会看似偶然,其实是必然。2000年,若羌农民终于迎来了“翻身”的大好机会,种红枣即可以抵御风沙、躲避冻害,还可以高产高效、脱贫致富。2001年,若羌县将这一年作为红枣产业发展战略年,出台了《若羌红枣产业发展纲要》,成立了若羌县红枣科技服务中心,引导群众大规模种植枣树。“当时,干部白天办公,晚上学红枣种植技术。学会了,再下地教农民种植。”宋礼对发展红枣产业的历程一清二楚。

  截至2013年底,若羌县红枣种植面积已达22万亩,红枣总产量达7.2万吨,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381元,连续五年位居西部十二省(区、市)首位。若羌县也先后被授予“中国红枣产业发展龙头县”、“全国绿色小康县”、“中国红枣之乡”等多项荣誉称号。

  其实,和若羌县发展红枣产业一样,库尔勒发展香梨产业,焉耆盆地发展红色产业,库尉轮地区发展棉花产业,焉耆和硕发展葡萄产业,和静发展现代畜牧业等,巴州各族农牧民一步一个脚印地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经历着探索、失败、再探索、再失败,用汗水、毅力拧成无畏的勇气和执著的追求,奏响了可歌可泣的发展赞歌。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巴州经济还是以农业为主,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中农业处于优势地位,以种植业、畜牧业为主,粮食是主要种植作物。而农业发展水利先行,对于地处沙漠腹地的巴州来说,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推进将为农牧业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这一时期以来,全州水利建设工作成效显著,累计投资18.34亿元,建成库塔干渠、博湖东西泵站、开都河宝浪苏木分水枢纽等一批骨干水利工程和农田水利灌溉工程,有效保护了90万人口、253万亩耕地的饮用水。1987年以来,自治州开展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2007年底,解决了34万人和150万头牲畜的饮水问题。

  建州60年来,在中央、自治区和自治州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巴州各族人民同心协力摆脱了贫穷困苦的局面,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光明大道。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州农牧业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

  科学跨越的期盼永不停息

  巴音布鲁克草原是全国第二大高山草原,蒙语意为“永不枯竭的甘泉”,绿草如茵,雪山环抱,牛羊成群,不仅仅是天然的牧场,还是全疆重要的优质牧业生产基地。

  数十年来,由于气候变暖、降水减少、超载放牧、人畜密集等一系列自然、人为因素的影响,巴音布鲁克草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人畜下山来,绿色留高原”这一号召写进了巴州科学发展的篇章里,只有保住草原生态环境,才能有现代畜牧业的良性发展,巴州党委、政府及和静县明白一个浅显的道理:不能竭泽而渔,只能活水养鱼。

  夏日的巴音布鲁克草原,时晴时阴,时雨时雪,和静县哈尔莫敦镇牧民桑格吉赶数百只“黑头羊”沿着山间小路缓缓前行,羊群和主人都充分感受着巴音布鲁克大草原无上的恩赐。桑格吉动情地说:“经过连续多年的退牧、减牧、休牧,很多牧民赶着羊群离开了草原,草原才慢慢恢复了一些元气。大家都深深懂得如果草原没了,牛羊就没有了,家园就没有了,谁都非常希望看到巴音布鲁克满山遍野是绿油油的‘酥油草’。”

  38岁的牧民铁木尔巴图就是最早离开巴音布鲁克草原的牧民之一。2008年10月,铁木尔巴图从草原腹地的巴音乌鲁乡哈尔萨拉村搬到和静县城边缘的额勒再特乌鲁乡查汗乌苏村,此前世代在草原放牧的铁木尔巴图从来没想过自己会到农区生活。铁木尔巴图说,从山上搬下来后,他们一家三口住进了干净明亮的砖房,还分了21亩地,通上了自来水。政府还给他们送了电视机,免费安装了闭路电视,每天劳动完后还可以看喜欢的节目。虽然刚开始学种地很辛苦,但后来慢慢也习惯了,只要靠双手劳动自己就能过上好日子。为了留住草原,为了子孙后代,苦点、累点不算什么。

  抉择是痛苦的,也是艰难的,更充满了挑战。科学发展需要抉择,理想信念需要追求。铁木尔巴图等一大批牧民选择了离开,是为了保护草原、为了脱贫致富、为了子孙后代,他们作出了让步,他们也为巴音布鲁克草原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其实,长久以来,巴州农牧业发展何尝不是在抉择中蹒跚前行、何尝不是在挑战中科学奋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巴州不断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极大地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巴州依托得天独厚的土地光热资源,按照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的要求,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着力推进粮食、棉花、畜牧、林果四大基地建设,使全州农牧业经济发展迈上了一条高速发展、科学发展的快车道。

  特别是2005年国家取消农业税后,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这一政策也是历史上最大的惠农措施。2013年,巴州农业总产值达到174亿元,比1978年增长138倍,年均增长9.7%。农牧业现代化取得新进展,农产品外销平台加快建设,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自治区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增至56家。巴音布鲁克、博斯腾湖、塔里木河流域生态治理稳步推进,博斯腾湖生态补偿机制逐步完善,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2.85亿元,新增造林13.5万亩,绿洲森林覆盖率达到20.5%。治理水土流失103.5平方公里,生态修复520平方公里。

  全州农作物种植经历了由粮食种植为主到粮食实现自给,再到保证粮食区域平衡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特色优势经济作物的三个阶段。州党委、人民政府在保证粮食区域平衡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比较效益高的特色优势经济作物。2013年,全州农作物总播种面积607.21万亩,其中粮食种植面积114.18万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18.8%。优势农作物棉花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由1978年的12.24万亩,增加到2013的345.36万亩。2013年,全州地方牲畜年末存栏403.46万头(只),比1978年增加164.93万头(只)。肉类总产量12.68万吨,比1980年增加11.62万吨。

  奋勇争先的气魄毫不动摇

  据巴州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250.80亿元(不含二师、下同),突破250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6.1%,其中:农业产值193.53亿元,比上年增长5.7%;林业产值5.0亿元,比上年下降1.8%;牧业产值43.95亿元,比上年增长9.2%;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6.90亿元,比上年增长8.8%。

  农业稳,天下稳;农民安,天下安。“三农”问题关系全局,农牧业发展关系全局,必须毫不动摇紧抓不放。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各县市、各部门要按照促增收、强基础、兴市场、上台阶的要求,稳粮调棉、优果兴畜,不断优化农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坚持粮食行政首长责任制,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保障州域内供需平衡。引导棉花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推动节本增效,降低种植风险。着力提升特色林果业发展质量。稳步发展设施农业。加强畜禽良种繁育和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增加牛羊肉和禽蛋奶产品供给。认真落实富裕农民、扶持农民政策措施,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不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力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000元以上。

  60年一甲子,60年铸辉煌。巴州60年的发展,是一部农牧业快速发展的奋斗史,是一幅农牧民脱贫致富的壮美画卷。我们坚信,进入新时期的巴州已处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起点上。只要全州各族干部群众勇于把握机遇,勇于抢占先机,大胆开拓创新,就一定能够战胜艰难险阻,不断取得建设繁荣富裕和谐美好巴州的新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