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疏附县九旬老人艾则木倾情农村教育25载

06.11.2014  09:08

疏附县塔什米力克乡喀什贝西村有一座以人名命名的教学点——艾则木·肉孜教学点。

艾则木·肉孜是一位92岁的老人,他曾变卖家当为村里新建教学点、至今仍然倾情教育事业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

近日,记者来到他家,了解到这位老人身上的感人事迹。

卖了牲畜也要重建教学点

走进老人家里,一股朴素的气息扑面而来。院门左侧的土炕上,整齐地堆放着柴火,房间里的床毯已经看不清颜色,墙上贴的各种奖状上也落满厚厚的灰尘。如果不说,谁也不会想到老人曾是当地有名的养殖富裕户。

说起从前那些时光,老人仍然非常激动。上个世纪60年代,艾则木与妻子都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养殖能手。有一年,当地遭遇冰雹灾害,妻子正和6个村民在戈壁滩上给集体放牧着600头牛羊。当时其他人都跑了,艾则木的妻子背着两只小羊顶着冰雹走了一夜才回到村里,腹部受了重伤。

这场冰雹引起时任自治区主席赛福鼎·艾则孜的关注。他到县里视察灾情,听说有一位妇女为了保护国家财产而病倒,非常关心,让人请来乌鲁木齐的医务人员到艾则木家里为他妻子看病。

后来,艾则木的妻子被评为“先进生产工作者”,艾则木也被妻子的精神感染着,村里遇到各种生产与发展上的困难,他都会第一个冲上去想办法解决。很快,他也被评为先进。

勤劳加上思想进步,两个人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上世纪80年代末,他家里就有了几百头(只)牛羊、几十峰骆驼。自己的日子富裕了,但看到身边还有许多生活条件不好的人,两口子就开始商量:“把我们家里的牛羊送一些给贫困户,让他们也劳动致富。

塔什米力克乡老乡长阿布都热西提·居买清楚地记得,1989年的一天,艾则木赶着70多头牛羊来找他,说是要捐给贫困户。

当时,村里有一处1960年建的教学点,因为年久失修,需要迁址重建。那时,县里没有多余的资金,这个教学点如果停办,附近的89个孩子就会失学。阿布都热西提找过许多富裕大户希望他们能资助,但没人同意。他对来捐牛羊的艾则木说,帮助贫困户是好事,但如果能投资新建教学点,更是造福子孙的大事。

让他没想到的是,艾则木再来找他时,身上带着5.8万元钱——因为急着凑这笔钱,他把家中的牲畜以便宜价钱全部卖掉了。

13年任校长殚精竭虑

艾则木很快与教师们一起,投入到教学点的建设中。教学点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饱含着他的心血:没有树,他就把自家房前屋后的树移栽过来;没有垫操场的土,他赶着毛驴车从戈壁滩上一车一车拉回来。

在当年老人新建的教学点,记者看到教室全是砖房,有水泥面的黑板,还有绿化带、操场。喀什贝西村中心小学校长阿布都克热木·买合苏提说,当时村中心小学用的还是木板“黑板”和泥土“粉笔”,可这座教学点的老师已经用上水泥黑板和白粉笔。此外,艾则木还负责学生每年的书本和书包费用。

教学点建成后,村里一致同意由艾则木担任校长,并以他的名字给教学点命了名。开学典礼这天,疏附县县委书记和县长都赶来祝贺,而老人代表病榻上的妻子,又给教学点捐了8只羊。

1990年3月,因更新改造中小学校舍、关心教育事业,艾则木获得由自治区教育和其他相关部门颁发的荣誉证书。

教学点虽然建成了,但担任校长的艾则木面前仍然摆着许多困难。

教学点一共有12位老师,每个老师每月工资是72元。由于乡里财政紧张,老师的工资经常不能按时发放,艾则木便开始独自承担起给老师发放工资的重任。这一发就是3年。

牛羊卖了,他再养;家里田地里的收入他几乎全部用于给老师们发放工资;谁家的孩子没穿的、用的他就送去;看到哪个孩子缺课没来,他又会一个不落地找回来;春天他栽树,冬天他又去拾柴。

当地树木特别少,艾则木每个月都会带上一个村民赶着15头毛驴,到30公里以外的一处茂密林带去拾柴。这段路他们来回步行要走八九个小时,通常是前一天晚上出发,第二天清晨拾柴,晚上再往回走。每个月至少要去两次。到了一二月份天气寒冷时,每个月他要跑4次才能保障学生取暖用的柴火。就这样,他帮师生们拾了几年的柴火。

1993年,他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2003年,教学点因房屋成为危房而停办,但人们依然亲切地喊他“老校长”。

我的心里就是三个字‘共产党’

艾则木常对别人说:“没有知识的人如同盲人

为了教学点的建设,他变卖了家里几乎所有值钱的东西,原本富足的家变得一贫如洗。儿女们曾对老人不理解,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看着学校里的孩子们受到教育后长大成人,他们也改变了看法,认为他做的是对的。

今年53岁的肉孜·卡德尔,曾是艾则木·肉孜教学点的教务主任。如今,他依然承担着村里最后一个教学点——亚里玛教学点的校长职务。这个教学点只有7个孩子,他说只要教学点一天不撤,他就会在那里坚守一天。之所以拥有这种信念,是受到了“老校长”的影响。

疏附县塔什米力克乡服务群众集中整治工作组住喀什贝西村组员居来提·买买提明手中,有一本专门记录老人故事的本子,是他在入户走访中收集到的感人故事。他说:“老人为疏附县教育事业所付出的努力太感人,令我的内心受到了强烈冲击,一种责任感让我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

现在,年迈的艾则木仍然每天拾柴火,从春天到秋天,柴火堆得和院墙一样高。曾经有一个生意人路过时看到了,要出6000元钱买他的柴火,他却说:“6万元也不卖!”这些柴火他要留给学校。

2010年,他又开始资助十几个贫困孩子,隔三差五总要到村中心小学去,不是送柴火就是看望孩子们,师生们见到他都会不约而同起身问候。

今年9岁的阿迪兰·吐尔地从上一年级开始,每年都能收到老人送来的新本子,她告诉记者:“老校长非常关心我们的学习,常常来看望,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优秀人才。

艾则木的老伴和一个儿子去世比较早,政府关心他给他办了低保,也曾多次想把他送到敬老院让他安享晚年,但他认为自己还有力气,不想成为国家的负担,最重要的是还想尽力多帮助些孩子。

过去,老百姓没有权利拥有牲畜土地,就连房子也没有钱置办,更别说受教育。现在,老百姓家家有牲畜、户户有耕地,住的是安居富民房,孩子们都可以背上书包去上学,这样的好日子去哪里找?这一切都是共产党为老百姓创造的。不管什么人打开我的心,我的心里就是三个字‘共产党’。”艾则木坚定地说着,双眼渗出了泪花。(帕蒂曼)

■短评

美好的精神追求

□亚心网记者任华

一个普通的农村老人,变卖家产重建教学点,倾情教育二十多载,他的事迹令人深深感动。

没有知识的人如同盲人。”对艾则木老人来说,这是一个非常朴素的人生哲理。然而,正是这个朴素的人生哲理,令他产生了不可动摇的信念,并为此甘守清贫、一直坚守。

在这个老人身上,我们看到一种美好的精神追求。精神是人类不可缺少的一种力量,因为有了向往真善美、向往和谐等美好的精神追求,人才能更好地为国家、为社会、为人类服务,才能不断实现自我完善,让人生过得更有意义。

艾则木老人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是一个普通平凡的小人物。然而,在这个“小人物”身上,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神追求,他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他身上执著的信念和精神,散发出炫目的光芒,影响和感染着身边的人。

社会的发展需要精神动力,社会的道德环境,与每个人微小的道德行为息息相关。涓涓细流可以汇聚成汪洋大海,如果每个人都能在道德上有所作为,全社会就能形成良好的道德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