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新疆玛纳斯县探索生态立县绿色发展观察

14.10.2014  11:33

  新疆日报讯(记者盖有军报道)在一些地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似乎是两条无法同步平行的线条。

  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同步双赢?2010年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坚持环保优先、生态立区发展战略。几年来,这一重大发展战略在全区各地得到积极实践。在具体实践中,地处天山北坡经济带的玛纳斯县给出了这样的答案,这就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

  作为农民人均纯收入曾连续20年位居全疆首位的玛纳斯县,在面对新一轮发展的竞争时,毅然选择“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绿色发展,已然成为现在玛纳斯县新的名片。

  天鹅留在了玛纳斯县

  中天山北麓依连哈比尔尕山上的冰川,闪烁着冰蓝色的光芒。

  在阳光的照耀下,冰川开始释放它巨大而丰沛的水量。一滴滴最终汇聚成玛纳斯县境内的两条河流——玛纳斯河和塔西河。

  河流向着天山北麓玛纳斯县中部平原一路放歌而下,形成了众多湖塘、水库和沼泽。在这里,河流又演化成了湿地,以另外一种存在形式,润泽着这片土地上的生灵和植被。

  9月18日上午,一群美丽的天鹅在湿地水面上欢畅地游弋,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美景。不远处,63岁的湿地管护员张设林静静地守望着这些精灵。在他的眼里,这些鸟儿每一只都很珍贵。

  张设林是玛纳斯县兰州湾镇八家户村村民,从小至今生活在这里的他,见证了湿地的变迁。他说,六七十年代,这里到处都是湿地,到了八九十年代,随着水土开发,很多湿地被开垦成了棉花地,面积大幅度减少。

  2011年3月,国家林业局批准建立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从2011年开始,玛纳斯县投入3000多万元对湿地进行保护建设。其中的一项工作,就是将湿地公园规划区内的耕地,分批完成“退耕还湿”。

  2013年年初,张设林家的29亩耕地“退耕还湿”。县上按照他的土地承包剩余年限,每亩地每年补偿500元,共计补偿了近20万元。恢复了的湿地重现生机,每年都有天鹅飞来栖息。

  不种地了,张设林还守候在这片土地上,但他已经不再是当年的棉农,他现在的身份是一名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的管护员。张设林的人生经历,正是玛纳斯县湿地从忽视到保护历程的一个缩影。

  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局长刘允会说,自2011年以来,“退耕还湿”累计退出耕地1万多亩,“退牧还湿”6万多亩,退出放牧牲畜十多万头(只)。作为补偿,县财政每年要拿出数百万元。

  “单纯从眼前经济利益看,似乎得不偿失,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将是一个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玛纳斯县县委书记王久忠这样认为。

  如何才能变“简单地以GDP论英雄”为生态自觉?观念决定导向,导向决定路径。

  2010年底,玛纳斯县委工作报告中过去常提的“工业立县”,变成了“生态立县、绿色发展”。这表明玛纳斯县的发展理念和发展路径与过去已截然不同。

  不以GDP论英雄,生态建设开始走上前台,唱起主角。

  按照“生态立县、绿色发展”的理念,玛纳斯县从顶层设计形成了“三大功能区两大生态走廊”的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即:南部山区加强天然林保护、植被恢复等重点生态建设;中部平原注重绿色协调发展,突出抓好国家湿地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建设,扩大林地覆盖率;北部荒漠加大防沙治沙工程建设,筑牢北部绿色屏障;同时,加快玛河、塔河两大生态走廊形成,推进天山北坡谷地森林植被保护恢复。

  一棵树不减,一口井不增,一亩荒不开。同时,4年多来玛纳斯县举全县之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南部山区280万亩草原得到恢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了16.6%,高于全疆12.6个百分点;北部荒漠植被盖度已提高到41%,沙漠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此外,还成功申报了国家湿地公园、国家森林公园。

  今年9月3日,玛纳斯县金元利化工有限公司获得昌吉回族自治州30万元补贴奖励。原因是企业拆除了两条生产工艺落后的二硫化碳生产线,取而代之的是投资1.2亿元的先进工艺生产线,这是玛纳斯县工业治污的缩影。

  玛纳斯县商务经信委党委书记苗庆杰说,近几年,全县企业废水废气等污染源治理改造投入达5亿元。还相继关闭了6家企业,这意味着每年工业产值减少2亿元,税收减少上千万。

  “即便如此,也绝不降低‘生态门槛’。”苗庆杰说。

  2010年,玛纳斯县启动热电联产集中供热项目,拆除县城原有的42座供热锅炉,接入天山电力玛纳斯发电厂热源,覆盖县城城区和周边乡村。由此,玛纳斯县也成为在全疆最早没有集中供暖锅炉的县城。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后,一个采暖期节约用煤9万吨,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220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