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宣讲接地气受欢 迎咱群众爱听的“好声音”

25.10.2015  11:36
原标题:咱群众爱听的“好声音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图什市阿扎克乡阿扎克村村民吐尔逊·库尔班,宣传理论走到哪讲到哪;云南德宏州“五用”宣讲团,利用民族语言、文字和节庆宣讲理论;青海囊谦县老年文艺宣讲队,让有威信的老人“以身说教”……基层理论宣传员扎根人民,探索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接受方式,让理论宣讲真正成为群众爱听的“好声音”。

  让党的理论无人不知

  “过去我们喝的是涝坝水,今天我们家家都用上干净的自来水了。宗教极端势力还想让我们喝涝坝水,我们能答应吗?”吐尔逊·库尔班,30年来一直不断向周围群众宣传党的富民惠民政策和法律法规,揭批“三股势力”的反动本质和丑恶面目,宣扬和谐团结。

  重庆基层理论宣讲员侯春灯,从1985年参加工作以来的30年,一直与党的基层宣讲事业相依相伴。从区委讲师团团长的岗位上退下来后,侯春灯仍然坚持宣讲,平均每年宣讲达60场次以上,听众达5000人次。由于长期的超负荷宣讲,导致用嗓过度,慢性咽炎时有发生,甚至动了两次喉部手术。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湖南郴州市永兴县发挥党的十八大代表、农村电影放映员马恭志的“明星”效应,组建了“马恭志电影宣讲团”,结合放电影,开展微宣讲。马恭志在宣讲过程中,写下了100多万字的读书心得和讲课教材,促进微宣讲更加入脑入心。

  “宣讲团往往临时组建,宣讲的同志对基层问题不了解……”这反映了许多基层群众的心声。2013年7月,重庆市大渡口区聚全区之力,整合各方资源,组建由37名区级领导、328名处级领导干部、73名非处级干部、107名人大代表、数百名大学生志愿者等组成的民生宣讲团,做到一村(社区)一团,实现所有村(社区)全覆盖,“点对点”的零距离宣讲服务。至今,民生宣讲团理论宣讲3000余场,受众15万人次。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五用”宣讲团摸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即“用民族干部宣传、用民族语言讲解、用民族文字阐释、用民族节庆展示、用民族文化体现”来宣讲党的创新理论。近年来深入机关、农村、边寨、社区等开展主题宣讲共3000余场次,35余万人直接聆听宣讲。

  让老百姓爱听爱学

  “基层宣讲对象不同,宣讲方式必须不拘一格,‘土洋结合’。”侯春灯介绍,面对知识水平高的宣讲对象,他一律使用普通话和PPT等“”道具。面对来自最基层的干部群众,他则通过“拉家常”式的“”方式。

  “马恭志电影宣讲团”将放“光头电影”升级为“1+1”,即在放一个故事片的同时,加放理论宣讲片,除先后在监狱等地宣讲900多场次外,宣讲团还深入村组、企业、学校宣讲1000多场次。

  针对基层各行各业的理论需求“口味不同、层次多样”的现状,重庆市大渡口区民生宣讲团将“民生课堂”搬到社区院坝、地头等流动阵地,用通俗易懂的三句半、小品、快板、相声、舞蹈、情景剧等宣讲方式,运用通俗幽默的解读和平实的方言,提高宣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云南德宏州利用少数民族节庆契机,使其成为增进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的喜庆平台。傣语快板《学习党的十八大 向党汇报德宏新生活》、傣语民歌《党的好政策》,都是德宏州认真研究梳理世居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脉络,创作编排出的文艺作品,受到边疆各族群众的热烈欢迎。

  谁的话大家听得进去,能够入耳入脑入心?由20名民间文艺爱好者组成的青海省囊谦县老年文艺宣讲队应运而生,在藏族的传统文化里,老人是年轻人的教导者,具有较强的号召力。每到一地,老年文艺宣讲队都是先演出,再进行“以身说教”。农牧民群众说:“我们愿意看,也愿意听”。